中国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慈善家范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在司马迁的笔下,范蠡是神一般的存在:“范蠡三徙,非苟去而已,所至必成名。居官则至卿相,居家则至千金,布衣之极也。及携西施乘舟泛湖,自钱塘出海北上,经东海出于齐,再止于陶,则如雁归长空,鱼入大海。不亦美乎哉?”

关于范蠡和文种入越,被勾践的父亲允常赏识。允常死后又辅佐勾践,兵败陪勾践入吴为人质,进献西施,取得夫差信任,再返回越国。助勾践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大败吴王夫差。被勾践封为上将军,范蠡功成身退,带西施归隐。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不赘述。单说说他“三聚三散”反复“裸捐”的慈善家本色。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再一次不吝赞美之词,将范蠡的慈善行为描述为:“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范蠡从越国激流勇退时,不但无官一身轻,还把越王赏赐自己的钱财散尽,无财一身轻。这是他第一次散财,

他的第二次起家,完全是由自己的勤奋和精明的头脑换来的。司马迁在《史记·范蠡列传》是这样记录的:“后,经东海出于齐,自称鸱夷子皮,与西施并长子,耕海牧田,居无几何,治产数千万。”他和西施,儿子及家人利用海边的自然条件,开荒种地、围海煮盐、海中捕鱼,又利用自己的头脑开展商业活动,很快就积累下万贯家财。不仅一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还经常接济周围穷苦的乡亲。

范蠡虽说此时化名为鸱夷子皮,但他的贤明能干还是得到了当地人赏识,并把他举荐给了齐王。齐王请他到国都临淄当相国。关于他有没有在齐国当相,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论,有的说他和齐王约定干三年。三年后,面对齐王的再次挽留,他坚决不受,辞归相印,尽散家财。但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载却是另外一种:“齐人以为贤,欲相之,蠡不受,乃散其家财,举家定陶。”

我是认同司马迁的,因为以范蠡的智慧,既然在越国有不世之功都不当上将军,也完全没必要只是因为有贤名就在齐国当相。这是范蠡的第二次散财。

这一次,范蠡带着妻儿来到了地理位置极佳的陶地,再次更名为“陶朱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只写了12个字“以陶为天下交通,可致富,遂驻。”陶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优越,“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

范蠡又充分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广置家产,货利天下。”没多久,再次积资巨万。但不久,他的二儿子在楚地因杀人被判死刑。他感叹钱能救人,也能杀人,悔恨自己教子无方,便将所得全部钱财,再次用于救济周围的贫困百姓与乡亲。

范蠡“三聚三散”被后人称为商圣,他“取之于民用之民”的金钱观也是超前的,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慈善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