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写老师的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关于老师的 文章 ,很多作家都描写过,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作家写老师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作家写老师的文章:老师!老师!(阎连科)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走移的一棵年迈的老树,直至他在村头渐缓地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在今年正月的阳光里,也置正月的冬寒着,我回家奔赴我三叔的喜丧事,也去赴办我大伯三周年的庄重礼俗和纪念。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还有我的某某同学学习甚好,却因家中成分偏高,是富农,似乎爷爷有着所谓剥削别人的疑嫌过,他便没有资格就读高中了。自然,1977年之后的那场平地起雷的高考,他也无缘于坐入考场掌试一下自己的命运了;还有另外一味苦涩的同学,不仅在学习上刻苦,还在书法上颇具灵性天赋,人在初一对辰,其楷正墨字,已经可与颜帖乱真。可是后来,因着形势家境,他不仅未考,而且缘于疾病,早早地就离开了这个荒冷热烦的世界了。

  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然对于我的老师张梦庚,却是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下刺骨的寒凉。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梢,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光枪影,经历了国共征战的循环往复,之后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可是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 文化 ,国家的乡村,也最为明晓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名姓和粗通算术计量,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着,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中国有了改革开放,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方方面面、杂杂落落的闲急高低,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连学生教室的墙角地缝和桌腿,校长办公室的地边也常有青草蓬生的乡村学校里枯荣衰落,青丝白染。

  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样的感想与感慨,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近乎流水在干涸沙地的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却是无法挣脱干涸与强大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 毕业 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者成家,立业者立业,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过往。

  还记得,初一时节,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可在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都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闲置,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枯寂无果,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半天,我又到底做错了什么?

  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律,反让老师一时在讲台上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与取闹,强辞与拙倔,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编或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早日开始。可是,在这次见着老师时,面对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从我家院墙那边走来风吹日落那细微淡红的声响,老师才要执意地告别离去,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工作在外,孝顺无比,真是天有应愿,让他一生坎坷,教书认真,到了年老,却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树木林地。

  老师从我家走去时候,是我扶他起的凳子;离开院子时候,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的时候,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走移的一棵年迈的老树,直至他在村头渐缓地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的伟大;说不出他的哪儿不凡,可就是觉得他的不凡。也许这个世界的本身,是凡人才为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作家写老师的文章:尊严与健康——我的老师梁实秋(何怀硕)
  梁文蔷大姊即将出版《春华秋实——梁实秋幼女忆往昔》,“百花”编辑高艳华女士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写点什么加入书中。我当然十分乐意。

  我青年时期有幸拜识两位历史人物,而且承蒙鼓励、奖掖,他们的为人行事,才华勋业,人格风范,予我熏染激励;在艺术与心智的提升予我精神上的沾溉,是我的人格成长最大影响力的来源。他们就是梁实秋与叶公超,我的两位老师。

  一般人会觉得梁、叶两人,一为古典,一为浪漫。其实不确。凡第一流人物必皆两者兼备。若有不同,不过是畸重畸轻有别而已。实秋老师崇尚古典,尤其推崇白璧德,对浪漫主义不敢恭维。大概认为古典主义是“全”(“各种原质的特点之相当的配合”),是“艺术的健康”。而浪漫主义应该是“偏”(“一切感情过度的病态”)。后来我读了欧洲文化史大师巴尊的书,他说:“欧文·白璧德在墨索里尼身上看到诋毁卢梭著作的希望,这完全合乎逻辑,一点也不意外。何况这个独裁者对英雄主义的煽动从表面上可能使人想起浪漫主义对勇气和冒险精神的赞美。”巴尊又说:“如果有人查寻公认的关于浪漫主义的信息,他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以个人主义为最显著的特征。”我们知道实秋师最反对用“集体主义”来压抑、否定个人的价值。那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与对卢梭的非难岂不矛盾?其实白璧德与巴尊都是可敬的学者与思想家,他们的理论一样有价值。理性与感情是建构“健康”的思想不可偏废的两大支柱。回头看梁、叶两人,表面上似乎有古典与浪漫的不同,骨子里却都既古典又浪漫。其实,古典与浪漫,理性与感情,节制与放逸,人在种种不同时空与处境中,在野在朝,或藏或行,各因其性格与才具而造成不同的光华与业报。实秋老师后半生不问世事,努力写作,留给后代大量隽永的文字。我深信单凭雅舍小品已足千秋。

  实秋老师辞世前一年七月为我一本 散文 集(《煮石集》)写序,以“尊严”与“健康”为评语。后读实秋老师“关于徐志摩”,知道当年《新月》问世第一期卷首(徐志摩执笔)“我们的态度”中便揭橥“尊严”与“健康”。我才知道老师对我奖饰之重。我更明白自青年到老年,实秋老师与他们一伙文友,以“尊严”与“健康”为文学最高的追求,一以贯之,终生不渝。

  1967年读老师刚出版的《谈闻一多》书中,杜门拒客的 故事 ,与此书出版之前老师所说有一点不同,我在书记曰:“记得老师曾谈此事,但较详。说一多先生在房中写长诗,门口贴纸条称外出,他从匙孔窥视,知一多正用功,遂不言而退。后一多出示长诗,告以恐受人打扰而出此计策。盖因我说起近日作画常不眠不休,师言艺术家常如此,这是专心,是好现象,一如当年一多先生云云。一九七六年二月一日硕记。”

  过去二三十年我写过几篇谈实秋老师的文章,悼念文就有三篇。老旧的报纸我还珍存着。

  实秋老师离开我们已超过二十年了。文蔷大姊这本“忆昔”我急盼展读,使我在心灵上再现亲炙实秋老师,多知道我所未知的往事。14世纪大文豪佩脱拉克认为以写作传世可战胜生命的短暂。实秋老师早已是历史人物。为历史人物写记事感怀的文字也是一种奉献,一种功德。以前胡适之先生提倡写“传记”,我觉得怀人记事的文字同样值得提倡。生命如飘尘,只有那些最高的智慧与思想永远闪烁光辉,鼓舞着后来的人。我们愿为传薪者。
  作家写老师的文章:永远怀念您——阎肃老师(黄宏)
  正月十三随中国曲协走基层,到河南宝丰送欢乐,协会约我写一篇怀念阎肃老师的文章,我想了许久。

  2016年大年初五闻讯,阎肃老师离开了我们,这让我心中无比难过。记得2016年1月,文联全委会期间召开了时代楷模阎肃老师的 事迹 报告 会,我们现场聆听了他的事迹。报告会上,无论是他的战友、同行、亲属和朋友,讲起阎肃老师的事迹,都是那样亲切、自然、温暖和动人。

  我参加了24年的春晚和23年的双拥晚会,几乎每一次都与阎肃老师有过密切的深度接触和合作,他为人善良,待人和气,在创作上既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又有泉思如涌的智慧,尤其是对主题、审美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他的大家风范。在参加晚会中,他不仅是一个好的策划者、创作者,更是一名好老师、好观众。我作为一个喜剧演员,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在我们业内有一句话,叫曲艺小品节目最怕“对面审贼” ,也就是说,领导审查这一关非常难过,因为没有观众,没有笑声和掌声陪衬,喜剧节目会显得十分“干” ,每到这时,坐在审看席的阎肃老师,总会发出朗朗笑声,为我们捧场。他的笑既会影响审查的领导,更会为被审查的演员带来自信。每到这时,我们心里都会涌出这样一句话,老爷子真好。更重要的是,他的笑点是那样的准确,该笑的地方笑,不该笑的时候他绝不无原则的苟同。

  记得2009年的双拥晚会,演出地由中国剧院挪到了人民大会堂,这对喜剧小品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年我们创作的小品是《乡村喜事》 ,由于舞台过大,小品的创作构思以及表现形式都需调整。第一稿很不顺利,审查后领导不满意,我们也不满意,会上阎肃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目前看这个小品是这台晚会的短板” 。老爷子这句话很重,他轻易不说这样的话,话一出口给我们创作组带来巨大的压力。这就意味着,这个节目可能会被拿下,我们知道,一旦被拿下,今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双拥晚会,很有可能就不再考虑语言类节目,为此,我们回到宾馆,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剧团的领导拎着慰问品到宾馆为我们加油打气,几天后的审查,我们拿出了一个全新作品《乡村喜事》,尤其是结尾,“农-123456”的车牌把小品推向了高潮,领导通过了,观众满意了,阎肃老师也笑了。记得走出剧场时我跟他悄悄地开了句玩笑,“阎老,这回我们算长板了吧? ”他说,“你们的节目上来了,新的短板又出现了。 ”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我想,在一些重大晚会演出中,如果没有阎肃老师这样有水平、有责任感的大家在艺术上把关,我们的短板真的会“放水”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