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课《杀骡乘鸡》观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王安妮老师执教的《杀骡乘鸡》是一篇小品文,也是一篇小古文。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现在的小品文因内容的不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之分。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小古文即小学阶段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

执教的王安妮老师曾两次到春晖学院学习,凡遇到有学习机会,她都会积极争取。当她知道他们学校要承担一次国学公开课的时候,她又积极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并且请名家指导。就是这样不断的学习,展示,让她迅速成长起来。

她主讲的《杀骡乘鸡》我看是回放,但这丝毫不影响课堂的精彩,也不影响我听完课的兴奋、激动。

我按照王老师的授课步骤来解读

第一步:解骡释题,质疑激趣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认识“骡”这种动物,了解“骡”的作用。然后提出问题,“杀骡乘鸡”可行吗?为什么要“杀骡乘鸡”?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第二步:紧扣文本特点 落实读

1、正字音。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读三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试音三个层次让学生达到正字音的目的。学生读得特别认真。

2、明节奏。老师出示节奏划分,让学生读出节奏。

3、晓大意。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读文本,在反复读得过程中知晓大意。

第三步:路漫漫其修远兮 读中行

紧扣文中唯一的一个提示语“谢”字,让学生了解谢字的多重意思。反复品读,多元了解人物形象。开始学生觉得是“谢”是真诚的道歉,后来又感觉好像不是很真诚。有疑惑,才会有进步。

学生填入的提示语我感觉特别恰当,如客(笑)曰:“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主人(疑)曰:“君何以归?”客指阶前之鸡(戏)曰:“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

引导学生了解语言背后人物真实的想法,客人是真的想“杀骡乘鸡”吗?他是想吃阶下的鸡。然后让学生提炼提示语,让学生自己写提示语。自己读,自己写,自己悟,让孩子在读写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就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学多练。不用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感悟。王老师做得非常好。整节课学生一直在读,在写,在悟,真正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第四步:亲口尝梨知酸甜 演中悟

让学生去掉提示语,只读对话,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悟出文本的精彩。

第五步:柳暗花明又一村 研中行

让学生用文言句式进行续写,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学生续的各具特色。

“君乃七尺男儿,怎可乘鸡,乘骡提鸡而归,何如?”

“如君不还鸡何如?”“可杀之!”

“我看天色已晚,你还是赶路吧!”

整节课安排合理,设计巧妙,学生活动充分,老师引导有方。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到起来了,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很有创意。

听完课我有一点不是很明白,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大家达成的一致意见是主人是小气的,吝啬的;客人是机智的。对这一点我不敢完全苟同。

换个角度想,不知道这主人和客人的关系如何?如果是至交,来访的主要目的不是在吃饭,那么吃什么都无所谓了!“君子至交淡如水”嘛,没有肉下酒也蛮好的!其次,或许这家主人真是家贫,家中的鸡是用来下蛋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的,如此说来,客人的要求就有些过分了,怎么可以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断了人家生计的来源呢?故事终究是故事,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吝啬和节俭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吝啬的形象,中国有个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因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怕费了油。直到他的妻子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个形象不比西方的那些吝啬鬼逊色。

可能是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吧,小时候家贫,有客至,没法具肉是非常现实的。客人要肉吃的要求显得有点不合情理甚至有点过分。我感觉老师在课堂中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往这方面引导,所以学生一直没有这样理解。我感觉人物形象分析不到位,对文章的讽刺意味挖掘不透彻。

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