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杂剧是什么意思?
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元杂剧和元曲有什么区别??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 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杂剧中“曲白科”是指
1、简介:

元杂剧的曲白科是指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等等。

2、曲:

曲即曲词。是杂剧中唱出来的台词部分,一般文辞华美,至少比较精炼。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3、白:

白即宾白,是元杂剧中说出来的台词,语言相对较为俚俗、朴素。

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4、科:

科即科介,是元杂剧中表示动作的部分。

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5、拓展: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汉族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元代杂剧中的带白是什么意思?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元杂剧中有一种“水浒剧”,请问“水浒”是什么意思
“水浒剧”是根据“水浒传”故事演绎出的杂剧作品。

现存元杂剧中关于《水浒》故事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风》、李文蔚的《燕青博鱼》、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李致远的《还牢末》和无名氏的《争报恩》。因为他们是民间耳熟能详的人物,所以也成为故事的中心。在北宋的末年,宋江等止是一群强盗,但是现在变了,在《黑旋风》和《燕青博鱼》里面,他们也成为和权豪势要作对的人物。本来在蒙古侵入中国以后,蒙古军队到处的烧杀掳掠,成为常事,正如范子安《竹叶舟》所说的“你则看凌烟阁那个是真英武,你则看金谷乡都是些乔男女”;(第一折)无名氏《连环计》所说的“俺只问鸳鹭班中怎容的诸盗贼,麒麟阁上是画的甚公侯”。(第一折)号称主持正义的军队既然杀人放火,那么,杀人放火的强盗有时也就不妨主持正义。因此,在元杂剧里,梁山好汉就以两种不同的姿态出场,有时杀人放火,有时也就替天行道。这就是“水浒剧”。

杂剧作家指示我们这两条出路。但是这是怎样的出路呢?无论传说中的包待制止是理想的人物,就是当真有了,也止能偷天换日地干一下。《水浒》好汉多得很,但是纵使他们组织严密和传说中宋江们一样,也止能就地除去白衙内、杨衙内这样一两个小民贼。总之,这两条出路,在整个的民族复兴的途径上,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的艰难多着呢,从贞佑南渡起(1214)一直要等到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韩林儿称帝,朱元璋起兵,经过了141 年的大黑暗,才算得了复兴的曙光,但是在这段大黑暗中间,文学家是不断地——纵使微弱地——透露了他们的呼声。

介绍一个“水浒剧”的作者——高文绣。

高文秀是元杂剧创作中具有显著特色的重要作家,向有“小汉卿”之誉。他又是第一位写泰山戏的剧作家,其《黑旋风双献功》是泰山拥有的第一部戏剧,并在水浒戏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康进之《李逵负荆》合称“黑旋风双璧”,在全部元杂剧中也属上乘之作。

其杂剧按取材分类,可分为水浒剧、历史剧、神话剧、风情剧等,尤以前两类为多。水浒剧计有九种:李逵剧八种,除《黑旋风双献功》外,还有《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借尸还魂》、《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敷演刘耍和》、《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斗鸡会》;武松剧一种:《双献头武松大报仇》。其水浒戏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元杂剧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当之无愧的黑旋风专家。

《黑旋风双献功》是戏曲史上第一部关于泰山的戏剧,也奠定了高文秀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泰山为水浒等英雄李逵提供了表演舞台,李逵的英雄业绩为泰山艺苑增添了光彩。整个戏剧情节是在泰山这一广阔的背景中展开的。在剧中,高氏着力刻划了李逵英勇、机智、敏锐、谨慎,而又不乏诙谐、幽默的农民义军头领形象。这与其它元杂剧中的李逵,与后来《水浒传》中鲁莽骄躁的李逵差别极大,有鲜明的性格特色。

《双献功》的戏剧情节完整,发展脉络顺畅,首尾衔接紧密,每个场次、环节都较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把这些不同侧面贯穿起来,构成了丰满生动、勇谋相兼的李逵形象。这是在其它杂剧以及《水浒传》中所没有的,应该说是本剧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在剧情发展上,又突出了动作性强、富于喜剧效晰场面,以求戏剧节奏的起伏变化、错落有致。全剧最精彩的是探监一场,李逵以庄家后生的身份与牢子周旋,场面生动,语言诙谐,具有强烈的喜剧气氛和演出效果。
什么是真正的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概述?
宋元南戏标志著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而稍晚出现的北曲杂剧则使中国戏曲进入黄金时代。北曲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和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的营养,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元代的北杂剧又称元杂剧。它展现出波涛滚滚、云蒸霞蔚的景观,不愧是宏大壮美的人类文化奇迹。“汉文,唐诗,宋词,元曲,各绝一时。”(《盛明杂剧》序)元曲是一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它包括剧曲和散曲,又以剧曲——即杂剧为主。

元杂剧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诸因素息息相关。元代统治黑暗而野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激烈复杂。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下,各民族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东北、西北的各少数民族,第三等为 *** ,主要是北方的 *** ,第四等为南人,即南方的 *** 及西南各族人民。蒙古人享有种种特权,他们打死 *** , *** 不得还手,凶手不偿命,只罚出征,免罪免刺字。蒙古统治者对 *** 和南人施以峻法苛刑,实行里甲制,严禁 *** 、结社、田猎、习武,不许收藏武器,甚至不许祈〔qi齐〕神赛社、夜间点灯。元朝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贪官污吏遍地都是,冤假错案接连不断,加上水旱天灾,酿成民不聊生、动乱不已的局面。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元杂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元代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局部繁荣是导致元杂剧兴盛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连年战争的摧残,中原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受到严重破坏。但是,蒙古贵族阶层为满足奢靡的生活,将大批工匠拘集到都市和城镇,并设置官营作坊和管理机构,强迫他们生产军需品和奢侈品。大量因战争而流离、因贫寒而弃家、因失地而转徙的黎民百姓也都涌向城镇谋取生计。当时的大都(今北京)是闻名中外的大都市。“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马可·波罗游记》)此外,真定(今河北正定)、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地也很繁华。这些城镇便成为元杂剧的基地和中心,在险恶、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大批演员、观众和活动场所。

元朝灭金以后,仅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近80年不兴科举,堵死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仕途。文人们不得不放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生活,走向社会谋生,到下层人民中“厮混”。传统的诗文难以反映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精雅的吟唱怎能排遣和抒发深广的忧愤?于是,他们和民间艺人一起,共同创造了许多有真情实感、适于演出的杂剧。

元杂剧不同于唐、宋时期即兴的滑稽表演和结构松散的短剧,它从根本上扭转了宋杂剧以嬉戏娱乐为主的倾向,使戏曲走向真正的成熟。元杂剧有着独特而崭新的体制,严格而富于变化的音乐结构,这种音乐结构主要是受了说唱文学唱赚和诸宫调的影响。唱赚可以在同一宫调里任选若干曲子,组成套数,以演唱故事。经过张五牛的改革后,表现能力越来越强。诸宫调相传是北宋泽州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它可以根据内容和情节的需要,把不同宫调的若干套数联缀在一起演唱,既克服了唱赚音乐的单调,又丰富了内容、增加了长度,为元杂剧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和影响。

元杂剧的基本形态是四折一楔〔xie些〕子。折,大体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从内容来看,一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每折内容一般都有个中心。从音乐来看,一折之内是一支完整的套曲,一个相对独立的音乐单元。元杂剧各折使用的宫调,大致有一定格局: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南吕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第四折多用双调。当然,也会根据剧情有所变化。每折之内,同一宫调的一套曲牌也有大致的次序,曲牌可重复使用,叫做“幺篇”......
元杂剧中的折子和楔子指的是什么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每个“折子”代表整个情节的一部分段落,折子与折子之间相互关联。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
元杂剧剧本中的"隔尾"是什么意思
不是太知道诶所以去百度了一下。。。从它出现的地方看应该是元杂剧里的一种曲牌名,就像一枝花啊端正好啊什么的~

如果不对的话请不要生气QAQ以及跪求高人指点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