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文言文全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 孝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关于孝到的文言文【篇一:关于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2. 求关于孝道、忠诚的古文,十万火急

1.孝为百行首[唐] 王中书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百骸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见儿面,母喜命再续.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裀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甘身赎.横簪与倒冠,不暇思沐浴.儿若能步履,举步虑颠覆.儿若能饮食,省口恣所欲.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劬劳辛苦尽,儿至十五六.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衣食父经营,礼义父教育.专望子成人,延师课诵读.慧敏恐疲劳,愚台忧碌碌.有过常掩护,有善先表暴.子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十里程,亲心千里逐.儿长欲成婚,为访闺门淑.媒妁费金钱,钗钏捐布粟.一旦媳入门,孝思遂衰薄.父母面如土,妻子颜如玉.亲责反睁眸,妻詈不为辱.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劝尔为人子,孝经须勤读.王祥卧寒冰,孟宗哭枯竹.蔡顺拾桑椹,贼为奉母粟.杨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风俗?何不思此身,形体谁养育?何不思此身,德性谁式谷?何不思此身,家业谁给足?父母即天地,罔极难报复.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2.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3. 孝的文言文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

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bó),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四十有(yòu)四,祖母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mǐn)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文章来源于百度百科

4.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

东汉陆绩,字公纪。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卧冰求鲤原文晋王祥,字休征。

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

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5.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6. 世说新语中孝顺的文言文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纯孝之报(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译)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德行第一之四十六、安国涕泪(原文)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

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译)孔安国作孝武帝的侍中时,很受器重。

孝武帝去世时,孔安国是太常卿,他身体一向瘦弱,穿着大孝的衣服,整日泪流不断,看见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真孝子。德行第一之四十七、二吴之哭(原文)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

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

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

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译)吴坦之、吴隐之兄弟住在丹阳郡公署的后面时,他们的母亲童夫人去世了。

兄弟二人朝夕到母亲的灵前跪拜,一念及母亲,或者宾客吊唁时,二人便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悲痛欲绝,路人都为之落泪。韩伯当时是丹阳尹,他母亲也住在郡署里面,每次听到吴家兄弟二人的哭声,就心里感伤,对韩伯说:“你以后如果作了选拔人才的官,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两个人。”

韩伯也很欣赏二人。后来韩伯果然作了吏部尚书,此时大哥吴坦之已因悲伤过度身亡,小弟吴隐之因此而富贵显达了。

7. 关于孝子的古文,谁帮我找找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