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走近有机匠人吴向明(二)——“接地气”的有机大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大家都喜欢叫吴向明为“向明“,这样有的人就以为他姓“向“。近距离接触以来,我看过在台上认真讲课的向明,台下如邻家大哥般谈笑风生、风趣幽默的向明,喝酒时滔滔不绝、嬉皮士的向明,做茶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向明,喝茶时一脸陶醉的向明,还有孤独时暗自伤神的向明......

接触越多越觉得不了解他了。网上关于吴向明的采访和报道也不少,可是这么久,我却从来没有认真地采访过向明老师。终于在我一次次软磨硬泡下,向明老师还是给了我一次正式采访的机会。也正是这次锲而不舍的内心挖掘,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

吴向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植物了。他记得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每个大队都要摆灵堂,这样每家都要提供鲜花。那时他们家里养了一盆很好的月季,那是他一生中唯一留下的关于花的记忆——一盆花开了几百朵,应该算是十姐妹之类的小月季,不大,算蔷薇类的。然后他又喜欢上了种菜,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觉得植物是最好沟通的东西,而最难沟通的是人。

关于 如何研究植物 ,吴向明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自己通过实践来研究:死了再种,不停地种,还会试验土的配方,并加以记录,直到成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在农村关于农业的书籍还很稀缺。吴向明放学后就回家鼓捣蔬菜,那时候只有生产队有地,每家有自留园子。北方自留园大,每家有一两亩自留地,家人就随便他折腾。

那时在十里八村还挺有名的,几个镇的蔬菜苗都是他提供的,而且那个时候几分钱一棵,还能赚点小钱。最初完全靠自己钻研,自学,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有了一些杂志作参考。

1984年之后包产到户,搞了好几个大棚,1995年之后他就被调到乡里做蔬菜技术员去了,然后读了园艺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专科,在家乡干到2001年就去了深圳。他在深圳做过绿化工程师、国企农场厂长,当然都是做有机农业的。

2003年在深圳做大农场的时候,吴向明就开始做有机农业了。

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他偶然在《半月谈》上看了一条很小的新闻,居然有“有机农业”这个新概念,于是他就开始关注有机农业。

其实他的初心还是做传统农业,当时就没把化肥当成事。他认为自己不是在做有机,而是本来做的就是传统农业,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中国的农业都是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本来就是没有农药、没有化肥的。

问到当时的土壤是否能达到现在有机的标准的时候,他犹豫了一下,举了个例子。就像中医和西医一样,中医注重的是临床,西医先化验、仪器检查再治病,而中医不是。那么当时的农业谁会去测腐殖质呢?谁会去用氮磷钾?

那个时候,别人的菜一块钱,他的菜至少要一块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菜里没有农药,也基本不用化肥。

说到农药化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药和化肥盛行的时候,吴向明也用过几年,但是后来发现不仅费事,而且效果也没有原来的好——那是没有通过检测手段的一种直观的感觉。

吴向明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几千年来老祖宗不用农药化肥,作物一样生长得很好呢?经过不断实践,他发现其实如果土壤肥沃了,作物苗长得壮实了,就不会生病,就算有少量的病苗,拔除即可。对他来说,不用农药、化肥,自己种下的蔬菜产量也一样高。

很多人认为吴向明是在做有机农业。事实上,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做农业,没有在做有机,有机跟他没关系。他做的就是农业,不过是达到了有机的标准,并做了有机的认证而已。可能很多人很难理解。他认为整个行业的思维存在差异, 他强调自己是在做农业,没在做有机,而农业的标准是有机,这是哲学,有机跟农业有关。

所以当有的人说“我亏在了做有机上了”的时候,他就会反驳“你是亏在有机上了吗?和有机有关系吗?没有关系。你是投机亏了,投农业的机亏了”。

至于 最擅长的领域 ,他觉得自己是百搭,全农业领域——种菜、水稻、果树、养殖等等,只是看能不能用得到,如果能用得到,那就极致地发挥,这才叫“擅长”。

说到 成就 ,他很谦虚地说,也没有什么大成就,大多不记得了,因为所有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

想了好一会,他才说自己2000年就是铁岭市的先进个人,上过央视频道,央视7台,先进民兵,人民大学大赢家里的十大有机行者之一,2017年被中国有机农业大会评为“有机农业年度人物”、2018年被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联盟评为“年度贡献人物”、2020年荣获第五届中国有机大会“中国有机匠人奖”。去年年底成为了浙江省武义县十届政协委员等等,其它的不太记得起来了。

在向明茶坊和周围农田里,吴向明和朱安妮老师一起举办了四次别具一格的有机农业培训。

1、走着讲、边做边讲——实景化的教学方式;

(在村里和田间土地上实践教学、一边干活一边给学员讲课。 )

2、 乡土派与教学派、传统农耕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3、 食材与花卉、乡村与城市、土地与互联网的启发式教学。

吴向明说,他对农业的思考——是低级产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是国民基础,不可能去赚多少钱。农业还是一个辛苦活,最大的感触就是:苦也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什么是苦呢? 比如说辛辛苦苦干个半年,一场暴雨,什么都没了。一亩地,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只能赚个一两百,这也是苦。你还指望能赚多少?还有,别算地租,不是地租贵,农民的地什么时候算过成本?

关于“乐” 。吴向明只是沉浸在植物生长的快乐中,其他都无所谓,淡然地面对一切。他认为人的目标就是活着——健康、快乐地活着。果实长得漂亮,丰收就是乐;看到别人吃,说“好”的就是乐。

问及他自己创业做有机时最艰难的状况时,他笑了笑,他说没觉得自己有艰难的时候。可是我看着他两鬓的白发,想起了两年前那里还是一片乌黑的时候,分明感受到了这两年他的艰辛——在企业里做有机农业和自己做有机农业能一样吗?

也许对他来说,苦就是乐,亦或是苦乐参半吧——这种感觉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诉说的?

吴向明认为关键是要做好农业。只要他在做,做一成是一成,做一成有贡献,做两成有进步,做五成——说明他在干这事,做十成——说明他在做这事,但做不到也不能说明他作假,只是说明他很难。所以我们要有颗包容的心。

很多人都说有些有机人在“作假”。什么叫“作假”呢?比如在市场上买菜,非有机蔬菜的贴上有机的标的才叫真正的“作假”。种地的时候,哪怕是少用了一斤化肥,也说明他在做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花了钱想买到真正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的有机产品,首要的是要培养信任感, 对人的信任 ——不去看、不接触农场和做有机的人,光靠道听途说去分辨,都是一样的。

但是有些农场还是会有受到利诱的时候——比如供不应求的时候。有些农场只认证了一小片地,另外的是普通的土地,在受到诱惑的时候,把普通的产品当成有机产品卖,这个是没办法知道的, 还是一句话——相信人(踏踏实实做有机的人)就行了。

很多后来认识向明老师的人都认为他只是向明茶坊的老板、向明红茶的创始人,却不知道他其实是全农业领域的大咖。

他在做有机红茶上造诣很深,做出的茶汤色清澈透亮、特有花香、回甘无穷。用他的话说,“无论做什么,要做就要做到极致”。

有幸在去年做茶季见识了他的“匠人精神”。生活中的他如兄似友,诙谐幽默,时而嬉皮士,时而性格急躁,而做茶的时候却判若两人——严肃认真,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陡然让人望而生畏。

无论是萎凋、揉捻、发酵还是烘干、碳焙,每一个过程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或许正是这种极致的匠人精神,才造就了向明手工红茶独特的香味吧?

他喜欢喝茶,就想喝自己信得过的茶,干净、无农药化肥的。他没有师傅,都是自学的。

吴向明在深圳辞工之后很郁闷,受自然农法阿郎的邀请去他那里散心。正好赶上阿郎在做茶,于是就在他那修养了一个月。

阿郎什么也没教,他也没学,仅仅是耳闻目睹。

之后总是喝阿郎的茶,就这样喝了一年。后来就不忍心要他的茶,因为他的茶成本太高了。虽然阿郎不要钱,但是他的茶卖得很贵,后来就想还是自己做吧,于是向明红茶就应运而生了。

最后,当我问他当下对生活的追求是什么时,他很淡然地说,自由自在地、健康地活着,做些自己喜欢的、不违背原则的事情。他强调—— 原则很重要,人可以嬉皮士,但不能丢原则!

是啊,这何尝不是很多人都想要的一种生活态度呢?但是又有几人能像他这样认真践行着呢?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