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师友杂忆》札记(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八十忆双亲》记述的是钱穆先生的“生平来历”,记录的多是家族父母故事。《师友杂忆》则是讲述“生平经历”。两是皆自传性质。能自传者,必须有可以讲述的道德功业,方不为人所讥笑,否则即自视甚高。钱穆先生也谦虚说自己虽然自幼志学,但是老无所成,妄有自述,岂不腼颜。但是自己是有一份责任的,那就是生平遇到的不断鼓励提携我的师友往事,忘不了,现在都年龄大了,相继去世,再不加追述,他们的姓名恐怕都湮没了,而作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也缺失不明,这就太可惜了。

钱先生写此书是已经八十多岁,当时患有眼疾,两眼看不见字,是很不容易的,前后用了五年时间写完。因为有些事情久远,很有记不清了,但有一些至老不忘,既然到老不忘,说明什么呢?“可确证其为余生命中之重要部分”,所以叙事的时候务求真实,因为这也算是自己对生命之自惜。即使一鳞半爪,在钱先生也是弥自珍重。

为了不浪费纸张,不浪费读者时间,所以用半文言写出,力求简洁,但是却很有韵味。

1. 终生关注的问题,一生从事学问的启发

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而年方十龄,伯圭师即耳提面令,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46)

2. 民族观念的启蒙

伯圭师随又告余,汝知今天我们的皇帝不是中国人吗。余骤闻,大惊讶,云不知。归,询之先父。先父云,师言是也。今天我们的皇帝是满洲人,我们则是汉人,你看街上店铺有满汉云云字样,即指此。余自幼即抱民族观念,同情革命民主,亦由伯圭师启之。(46)

3. 作文《蚌鹤相争》如老吏断狱,得跳级

一日,出题曰鹬蚌相争。作文课常在周末星期六土曜日之下午。星期一月曜日之晨,余初入校门,即见余上星期六所为文已贴教室外墙上,诸同学围观。余文约得四百字,师评云:此故事本在战国时,苏代以此讽喻东方诸国。惟教科书中未言明出处。今该生即能以战国事作比,可谓妙得题旨。又篇末余结语云:若鹬不啄蚌,蚌亦不钳鹬。故罪在鹬,而不在蚌。倩朔师评云:结语尤如老吏断狱。余因此文遂得升一级上课。(47)

4. 从头到尾读完的第一部史书《太平天国野史》

倩朔师并奖余太平天国野史一部两册,乃当时春冰室主人所撰。余生平爱读史书,竟体自首至尾通读者,此书其首也。(47)

5. 《劝学篇》:未入大学而有志苦学,受此书影响为大

华山师赏余一书,书名修学篇,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乃蒋方震百里译日本人著作。书中网罗西欧英法诸邦不经学校自修苦学而卒为名学者数十人,一一记述其苦学之情况。余自中学毕业后,未入大学,而有志苦学不倦,则受此书之影响为大。余知慕蒋百里其人,亦始此。(47)

6. 中年后,治学喜史地,由顾师导其源

自余升入高级班,国文老师转为由无锡县城聘来之顾师子重。顾师学通新旧,尤得学生推敬。师又精历史舆地之学,在讲堂上喜讲三国两晋,于桓温王猛常娓娓道之,使听者想见其为人。师之舆地学兼通中外,时发精辟之论。时上海有童世亨以地理学大师名,同学谓顾师之地理学尤过之。余中年后,治学喜史地,盖由顾师导其源。

7. 读水浒,不能遗漏金圣叹批语

顾师问:汝能读《水浒》否。余答能。顾师随问《水浒传》中数事,余皆应对无滞。师言:汝读《水浒》,只看大字,不看小字,故所知仅如此。余闻言大惊,何以先生能知余之隐私。自此返而重读,自首迄尾一字不敢遗。乃知小字皆金圣叹批语,细读不忍释手。一遍又一遍,全书反覆几六七过,竟体烂熟。此后读其他小说,皆谓远逊,不再读。余自幼喜读小说之积习,自此霍然除去。遂改看翻译本西洋小说。首得《天方夜谭》,次及林琴南所译,皆自顾师一语发之。

8. 正式知有学问之始

一日,某同学问,钱某近作一文,开首即用呜呼二字,而师倍加称赏,何也。顾师言:汝何善忘,欧阳修《新五代史》诸序论,不皆以呜呼二字开始乎。诸同学因向余揶揄言,汝作文乃能学欧阳修。顾师庄语曰:汝等莫轻作戏谑,此生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余骤闻震撼,自此遂心存韩愈其人。入中学后,一意诵韩集。余之正式知有学问,自顾师此一语始。(49)

9. 诵古文,尤爱清代如洪亮吉、汪容甫等诸小篇,皆植根于此

余入高三时,暑假紫翔师返镇,就其宅开一暑期讲习班,专教果育高级班。授中国各体古文,起自《尚书》,下迄晚清曾国藩,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皆取各时代名作,一时代不过数人,每一人只限一篇。全一暑期,约得三十篇上下。犹忆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令诸生课外作读后一文。余所作深获紫翔师赞赏。

是夏暑氛甚炽,紫翔师忽得眼疾,架深蓝色眼镜,在讲堂侧一空室中,连三方桌拼成一长桌,紫翔师一手持一长黄烟管,一手摸此长桌边绕行。逮上课,乃转来讲堂。所讲课文殆半出记诵。余最爱听魏晋南北朝诸小篇,如王粲《登楼赋》,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及邱迟《与陈伯之书》等篇。此后余诵古文,不分骈散,尤爱清代如洪亮吉汪容甫等诸小篇,皆植根于此。(50)

民初余在乡村小学教书,益念及当年紫翔师暑期讲习班所授,几若为中国文学史中所谓古文学一部分示例,较之姚选《古文辞类纂》,曾选《经史百家杂钞》,及《古文四象》等书,皆别辟蹊径,别出心裁,并有超象外得环中之深义。余曾有意模仿,作《中国历代古今文钞》一编,写有篇目。其时紫翔师尚在苏州,余曾有书请益,紫翔师亦曾作复。惜今其稿无存,而紫翔师所指示亦已忘之。(51)

紫翔师于韩愈文,独选《伯夷颂》一短篇。余后来精读韩文,于此篇更深有体会,受益匪浅。其后所学有进,乃逐渐领悟到当年紫翔师所授,虽若仅选几篇文章而止,而即就其所选,亦可进窥其所学所志之所在矣。(50)

10.每治学问,喜从其历史演变上着眼,而寻究其渊源宗旨所在

使余尤难忘者,紫翔师又选授南宋朱子之《大学章句·序》,及明代王阳明之《拔本塞源之论》。此后始知《拔本塞源之论》,乃阳明《答顾东桥书》之后幅,入阳明《传习录》中卷。余此后由治文学转入理学,极少存文学与理学之门户分别。治王学乃特从《拔本塞源之论》得有领悟。又其后乃知阳明《拔本塞源之论》,亦从朱子《大学章句·序》转来,则已在余之晚境矣。  此后余每治一项学问,每喜从其历史演变上着眼,而寻究其渊源宗旨所在,则亦从紫翔师此一暑期讲习班上所获入也。(51)

11.人才原于风俗,而风俗可起于一己之心向。

紫翔师最后所选授者,为曾涤生之《原才篇》。开首即云: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余至晚年始深知人才原于风俗,而风俗可起于一己之心向。则亦皆是紫翔师在余童年之启迪,有以发之也。(51)

12. 始读及梁启超之文

余与先兄同入果育学校,班次本有三年之隔,及余两度蹿等升级,与先兄仅隔一年。清光绪末年,先兄在四年班,余在三年班。是年有常州府中学堂创始,果育四年级同学八名全体报名应考,伯圭师倩朔师亦命余附随报名,同往应试。归后旬日,得无锡县署寄来果育录取生名单,高四全班八同学皆录取,惟余一人名不预。是夜,余拥被大哭。翌日,学校课毕即返,取架上先兄所购书逐册埋头苦读,志欲倍加勤奋,期有以雪此耻。一书忘其名,皆选现代名家作品,始读及梁启超之文。(5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