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尔模式:每个人的心理疗愈大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人,为什么总是感觉疲惫而烦躁?

人,为什么倒霉事总是会发生于己?

人,为什么本该年富力强却健康堪忧?

人,为什么身处于拥挤人群却倍感孤独?

人,为什么时常抱怨却跳不出命运的怪圈?

人,为什么生活中时常处于无所不在的困境?

人,为什么感觉生活没有乐趣、自己没有活力?

人,为什么人际关系常会出现困难、问题与摩擦?

人,为什么给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却相距越来越远?

人,为什么功成名就却不能带来持续永远的快乐满足?

人,为什么曾经山盟海誓却难以维系难以沟通难以理解?

人,为什么好不容易才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爬错了墙?

现代生活压力重重,人们越来越少机会倾听自己的内心。人类不断向外索求财富、名誉、地位,却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如何把梯子搭在正确的墙上,向内心探索,向外界创造,实现生命中真正的渴望?

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如果有某些问题一直重复出现,这就是模式。但一般人并不能觉察到这一点,这时候,如果幸运能碰到一位懂萨提尔模式的教练,就能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帮他轻易地觉察他童年所形成的模式,人们一旦觉察到这一点,就很自然地会重新作出选择,最终让自己跳出所谓的噩运怪圈,从此之后,人生就自然地走向了顺境,因为,萨提尔模式让人生命的模式作出了改变。

维吉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是美国心理治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著作《联合家族治疗》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至今仍是美国各大心理学、哲学、组织管理学等相关科系的教科书。

萨提尔模式是由专业的治疗发展为个人心灵成长及教育取向的人性化模式。

萨提尔模式帮助我们认识: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脉络,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与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纳,并透过新的觉察而获得更多选择。它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每个人所面对的难题,它不求消除“症状”,不强调病态,而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个人更“人性化”,最终的目标为“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和潜能开发的人,都能从学习中获益。

萨提尔认为人在压力下的沟通姿态分为五种,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计算机型、打岔型和一致型沟通。

五种姿态各有不同的面貌,同时有相对应的身体姿势。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灵活的运用这几种方式与人沟通,有时讨好多一点,有时指责多一点,并不固定在某一型上,心理的冲突往往出现在这几种方式的程度或交替上,而一致型是我们所较为期待的目标。

一个团体中,每个人看待彼此的观点不同,由此观点歧异,一旦发生人际摩擦,不能只用自己单一片面的方式来设想或解决,实有必要厘清。

萨提尔理论:

自我认识——觉察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不断拓展自己的潜能,从而提升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

情绪管理——透过情绪,我们得以更了解自己。学习如何和情绪更好的相处,化解冲突和处理差异,驾驭情绪为我们内在增加力量,从而拥有成熟而愉快的情感体验。

事业提升——随着自我探索的深入,人们心里充满能量,敢于对自我挑战;懂得为自己量身制订人生目标,并从实践中获得个人成长的经验与成就感。它同时将让应用者在事业中感到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收获物质的同时,心灵充实而满足。

关系改善——关系是生活中修炼的道场。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建立健康的人际网络。在亲密关系中,真正享受相互理解、信任与关爱。

专业发展——通过个案示范和讨论,学习更多的实用助人方法,更好地运用自己内在的资源。帮助专业治疗师提升觉察能力,丰富处理个案的技巧和经验,以及建立清晰家庭动力图像的能力,帮助对治疗师情绪的疏导。

我们所面对的压力或情绪困顿、或任何容易挑起我们情绪的事件,甚至我们的坚强、脆弱…所有的反应,都可以在家庭的学习中找到答案。学习对象主要是父母,或是主要照顾者,即使我们试图仿同家中的其他人,或是寄望自己完全不同于父母,但终究发现自己仍难逃父母的影响力。也许我们会怨恨、自怜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或拥有这样的父母,但是记恨并不会让我们有所成长,反而让我们抱着这样的伤痛不放。

萨提尔女士注重一个人的内在资源,来自原生家庭学习的特质及资源,无论是正向或负向的,都能够以新的学习来取代,新的学习不是向外找,而是整合个人内在的资源,这样的改变才可能且深刻长远。过去我们认定的负向特质之所以存在,其实有其功能及目的,如果无法看透这点,只想要去除之,很容易遭到抗拒;所以需要藉助内在其它特质来帮助它,也许是个提醒,也许给个思考,那么原来负向特质所隐含的正向成份才得以显现,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转化”。

萨提尔女士相信人有丰富的内在资源,所以她认为问题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所在,所有的改变从自己开始,只要有一小部分的开始,内在其它部分也会跟着改变。

萨提尔女士对于一个人的改变与学习的看法是:

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

凡事皆可能被运用为资源。

我们拥有成长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

所有的行动均是在成长中所做的努力。

选择即是一个人在当时、当地所作的决定。

学习发生在一个舒适、温暖且滋润的架构里。

任何不满意或痛苦的过去学习,都能以新的学习取代之。

父、母、孩子代表我们认同的基本成分,并且有潜能成为成长和能量的滋润泉源。

人类存在必然拥有渴望,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包括被爱、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自由……等,因着这些渴望,所以我们有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或来自他人的期待使我们感到痛苦,未被满足的期待使心灵遭受捆绑,这些期待无法被满足的原因可能是早年能力有限又无法自我肯定,亦无能力辨视理解一些问题事件的道理,随着时空演变,所以没有机会满足,而期待中有关“他人”的部分,多半与原生家庭的父母有关,有时这些期待可能与家庭规则有关。对于未满足的期待,我们可以怎么办?

人们往往过度的为自己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负责,却未见到自己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让问题停滞在目前状态;有时抓住感受不放,就背负着期待,任凭未满足的期待伤害自己;有时过度抓住自己的观点,而无视于我们已负载过度的情绪;有时我们陷于早期未满足的期待,而在日后的生活里重复此一味被满足的模式。

萨提尔女士说:“我们是有自由的,自由地说出你所想的,来代替应该如何说。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自由地感受你所感受的,来代替应该如何感受。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等待对方允许。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冒险,来代替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

萨提尔女士强调治疗师运用本身的资源,而“个人”就是很好的资源,有时当事人的观点与现实不是那么一致,有时卡在他们的生命经验中、有时困于自己创设的逻辑中、有时紧抓不可能达到的期待,有时则索求未被满足的渴望。所以问题不是问题,如何面对问题才是问题。

根据萨提尔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尔女士对于“未满足的期待”处理方式是:

放下那些尚未满足的期待。

找出满足期待的其它替代方法。

决定依然保有一个尚未满足的期待,考虑减少付出的代价。

回到渴望的层次工作,找一个新的方法去拥有高的自我价值。

为满足未满足的期待工作。当我们处理愈多未被满足的期待时,我们愈能够从期待的束缚中走出来,愈能感受到自由,而不是等待或被一堆应该、必须的规矩压得喘不过气来。

萨提尔模式适用于所有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萨提尔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由他的家庭来塑造。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在他0—14岁之间受到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在他成年后产生一定的作用,包括感情、工作、交友等等。

那是不是意味着这类的事情一旦发生就无法再改变?

人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周围的人,继而有一天,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影响这个世界。

我们改变命运,必须重新塑造自我。

运用萨提尔模式的信念及各种工具和理念,呈现出你的生命现状和潜在的多种选择,让你开始接纳自我,在学习为自己的行为、思想、感受和期待负责的同时,放下过多的期待与负荷,更加身心一致地应对人生,提升自我价值,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安。

萨提尔模式引发生命之再创造,迈向全人圆融之路。站在生命的高岗上,勇敢迈向自我探索之路,全世界最珍贵的的宝藏,就在我们隐秘的内心世界。内在丰盛、外在富足的人生画卷就此展开。

萨提尔模式帮助每个人做自我内在的觉察,发掘出真正的、更高的自我价值,从而获得来自内心的生命能量,塑造充盈而丰满的人生。

萨提尔女士说人有三度诞生,第一度诞生是指发生于精卵结合之际;第二度诞生即我们实际上自子宫出生,第三度诞生则是在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形成之际。前二度不是我们可以掌握决定的,而第三度诞生,发生在当我们可以驾驭自己的生命,驾驭我们独特性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每个人都能够发展到第二度诞生,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第三度诞生。就从现在开始,无论你的年龄,无论任何时空背景,让自己成为对自己及对他人负责任的人,驾驭自己的生命,站稳自己的脚跟,人们称之为“成熟”,愿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