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 求文言文翻译

用煮散药的喝一口不会超过三五钱就到极致了,比较它们的功力,哪里比得过汤药呢?然而,汤药的药力大,则不宜有失调养。如何使用全凭医术高超的把握,难以用固定的模式来约束。

原文:

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本体欲达五脏四肢得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须用丸。又欲速者用汤,稍缓者用散,甚缓者用丸。此其大概也。近世用汤者全少,应汤者皆用煮散。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煮散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比功较力,岂敌汤势?然汤既力大,则不宜有失消息。用之全在良工,难可定论拘也。

翻译:

汤药、散药、丸药,各有适用的地方。古方用汤药最多,用丸药、散药的很少。煮散在古方中没有使用的,只有近代的人从使用。用药想要到达五脏四肢不如用汤药,想要留在膈胃中的则不如用散药,长时间慢慢挥发的不如用丸药。另外,没有什么毒害的适宜用汤药,小的毒害的适宜用散药,大的毒害的一定要用丸药。此外,想要快速治愈的用汤药,稍微缓一缓的可以用散药,更缓慢的可以用丸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用法。近代用汤药的全都很少了,应该用汤药的全都用煮散要。大概汤剂的气势完壮,药力是丸药、散药的数倍。用煮散药的喝一口不会超过三五钱就到极致了,比较它们的功力,哪里比得过汤药呢?然而,汤药的药力大,则不宜有失调养。如何使用全凭医术高超的把握,难以用固定的模式来约束。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2. 汤散丸各有所宜 翻译

原文:

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本体欲达五脏四肢得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又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须用丸。又欲速者用汤,稍缓者用散,甚缓者用丸。此其大概也。近世用汤者全少,应汤者皆用煮散。大率汤剂气势完壮,力与丸、散倍蓰。煮散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比功较力,岂敌汤势?然汤既力大,则不宜有失消息。用之全在良工,难可定论拘也。

翻译:

汤药、散药、丸药,各有适用的地方。古方用汤药最多,用丸药、散药的很少。煮散在古方中没有使用的,只有近代的人从使用。用药想要到达五脏四肢不如用汤药,想要留在膈胃中的则不如用散药,长时间慢慢挥发的不如用丸药。另外,没有什么毒害的适宜用汤药,小的毒害的适宜用散药,大的毒害的一定要用丸药。此外,想要快速治愈的用汤药,稍微缓一缓的可以用散药,更缓慢的可以用丸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用法。近代用汤药的全都很少了,应该用汤药的全都用煮散要。大概汤剂的气势完壮,药力是丸药、散药的数倍。用煮散药的喝一口不会超过三五钱就到极致了,比较它们的功力,哪里比得过汤药呢?然而,汤药的药力大,则不宜有失调养。如何使用全凭医术高超的把握,难以用固定的模式来约束。

3. 古文翻译

吴门有一名医,名叫薛雪,自号一瓢。

性格孤傲。公卿贵族宴请他,他也不会去,但是如果我生病了,不请他,他也会来。

乙亥年春天,我在苏州,厨师王小余染病不愈,正准备盖棺的时候,薛医生来了。当时天色已晚,便点上烛火照明。

他看了之后笑着说:“已经死了阿。但是我生来喜欢与死神作战,或许还能取胜呢!”便拿出一丸药,与石菖蒲磨成的汁混合在一起,然后命车马夫中力气大的人用铁筷翘开厨师的牙齿灌进去。

小余已经断了气,闭着眼睛,药灌下去,汩汩作响,似咽非咽,似吐非吐。薛嘱咐说;“派人好好照料,天明时分便可以醒来。”

到天明,果然如期所说。又服用了两剂药,便病愈了。

乙酉年冬天,我又前往苏州。当时又有一厨师张庆得了癫狂病,把日光认作白雪,有轻微的痰出,肚痛难耐。

看了很多医生均无效。薛雪来了,用手抚摸着张庆的脸,上下打量,然后说:“是冷痧。

刮一下便好,不用诊脉。”果然如其所说,身体出恶了掌大的黑斑,刮后便好了。

我很是佩服。医生却说:“我行医就如足下写诗,靠灵感和感觉。

这就是说别人是于家中成长起来,而我是天外飞仙。”。

4.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说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5.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的意思: 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1、文学体裁:文言文

2、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

3、出处:出自荀况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扩展资料: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的故事来源:

在孔子的学生曾(zēng)参(shēn)的家乡费邑(yì),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

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会牵连到家属,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织布的梭(suō)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不可信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6.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吾不反不侧(6),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