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寻字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1. 古文中寻字的用法

寻,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2. 寻 字初中文言文中有哪几种意思啊,要有例句

名词义:

1、会意字。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寻,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义:

1、寻找。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

2、探究;研究;推求。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3、用。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4、继续。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5、讨伐;派兵去镇压。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6、追逐。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 张衡《西京赋》

7、通“燖”。用热水脱毛。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副词义:

1、经常;时常。

2、顷刻;不久。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介词义:

1、沿着;顺着。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

3. 寻文言文字体

一.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著名的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不加装饰的,朴素 3.何陋之有 何:疑问代词,表询问。

相当于“什么” 4.无案牍之劳形 形:身体,形体 5.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渊博的学者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无学问的人 二.爱莲说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观:看,观赏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众:众人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三.橘逾淮为枳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病:辱 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请:请允许我做某事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取:招致,获得 4.晏子将使楚 使:出使 5.生于淮北则为枳 为:变为 6.橘生淮南则为橘 为:是 7.水土异也 异:不同,不同的 8.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到……去(见) 9.王曰:“何坐?”曰:“坐盗。” 坐:犯……罪 10.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善:善于,擅长 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生:草木生长 1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生:生存 1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实:果实 1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使:致使,让 四.伤仲永 15.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观:观赏,看 16.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还:返回 17.于舅家见之 见:看见 18.仲永生五年,为尝识书具 具:器具 19.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名:名字 20.忽啼求之 求:乞求,请求 21.仲永生五年,为尝识书具 生:出生 22.不使学 使:让 2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为:作为 24.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惊奇,奇怪 25.泯然众人矣 众:普通的,一般的 五.周处 1.并皆冒犯百姓 犯:侵犯 2.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俱:在一起 3.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名:名声 4.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强:强悍 5.或说处杀虎斩蛟 说:劝说,说服 6.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修:提高修养 7.乃入吴寻二陆 寻:寻找 8.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余:剩下 9.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云:说 10.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遂:终于 11.何忧令名不彰邪 何:副词。

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间:中间,期间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推举,推荐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虑:思想,心思,意念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使……活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 8.行拂乱其所为 为:作为 9. 行拂乱其所为 行:做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益:增加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知道,懂得,明白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发,振作 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于:介词。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七.卖油翁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当: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侯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取:拿 3.睨之,久而不去 去:离开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放下 5.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善:善于 6.汝亦知射乎 知:懂得 7.见其发失十中八九 其:代词。可译为“他” 八.核舟记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挨着,并列 2.通计一舟,为人五 计:计算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选择 4.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居:坐 5.罔不因是象形,各具情态 具:具有 6.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 7.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启:打开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像 9.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雕刻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是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狭:窄,宽度小 12.罔不因是象形 形:形状 13.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兴:兴起,建立 1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长 1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缓缓,缓慢 16.高可二黍许 许:表约数,上下 17.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18..其船背稍夷 夷:平坦 1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充满 20.盖大苏泛赤壁云 云:句末语气词 21.又用篆章一 章:印章 2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足:脚 2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清爽 2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望:对着 九.黔之驴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计:盘算,谋划 2.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间:中间 3.驴不胜怒,蹄之 胜:能承受,能承担 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与众不同,奇特 5.技止此耳 止:只是,只,仅仅 6.岂其鬼耶 其:副词,放在句中,表示测度的语气。

可译为“难道” 十.黠鼠赋 1.扰龙伐蛟,登龟狩麟。 伐:刺杀,击 2.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计:计谋,策略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表示被动 4.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举:举起,抬起 5.是方啮也,而遽死也 遽:立即 6.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求:希望谋求 7.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去:离开,离去 8.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生:生命 9.使童子烛之,有囊中空 使:命令 10.向为何声,岂其贵耶 为:是 11.向为何声,岂其贵耶 向:以前,原来 12.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形:形状 13.既止复作 止:停止 14.拊床而止之 止:阻止 15.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致:招引 16.覆而出之,堕地而走 走:逃跑 17.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卒:终于,最后 18.拊床而止之,既。

4. 寻文言文 通假字10个

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动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吾灵尚依旁汝也。“

矉:同“颦”;皱眉头。动词。“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蕲:同“祈”;求。动词。“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契:同“锲”;刻,动词。“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襁:同“襁";婴儿的被子,如现在的包袱。名词。“则人物归亡,襁至而辐凑。”

躈:同“噭”;一说是 *** 。名词。牛羊蹄躈各以千计。”

禽:通“擒”捕捉。动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捕捉。动词。“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诎:同“屈”;弯曲。动词。“诎右臂支船。”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去:同“弆”;藏。动词。“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却:同“却”,退。“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

郤:同“隙”;空隙。名词。“依乎天理,批大却

阙:通“缺”;缺点。名词。“必能裨补阙漏”

輮:通“揉”;使……弯曲。动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蒻:同“箬”,箬竹。名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善:通“缮”;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副词。“沈醉不知归路。”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同“悦”;愉快。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5. 寻子劝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编辑本段]译文 战国.荀子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