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臂金的考古信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1984和1989年,四川什邡县和相邻的广汉市各出土一件长带状金饰物。什邡所出者断去一截,残长101、宽0.85厘米,表面錾刻卷草间十一生肖纹。广汉那条相当完整,长157厘米,其宽度及所饰花纹和什部之带相近;两端都用金丝缠绕出套环,以便衔接。什邡那件的简报发表于《文物》1985年第5期,称之为“金腰带”。广汉那件则以“十二生肖金带”的名称参加了2000年8月至2001年6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四大文明展”之“中国文明展”。展览图录所载说明称,这是唐人在圆领抱上系结的豪华腰带,并刊出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系带的人像作为参证。但此二物均非腰带,“简报”与“说明”的介绍均与实际情况不合。
说它不是腰带,因为它与带制全无相符之处,这上面既不装带扣、带尾。唐宋时的腰带宽约3.2—5厘米,明代则可超过6厘米,没有像此二例这么窄的。其157厘米的长度不适合作腰带,扎一圈太敷裕,又似乎无法叠起来扎两圈。特别是,在图像中从未见过古人扎这种腰带;更与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画的完全不同。它其实是戴在胳膊上的缠臂金,为钏类饰物。但不像普通臂钏那样只有一道圈,而是在壁上缠绕好多圈。此物在唐代的形像材料中未见,已知之最早的例子是在《簪花仕女图》中出现的。《簪花》一图旧以为是唐画,经谢稚柳先生发覆于前,笔者撰小文列举出土物证明于后(《文物天地》1990年第6期),认定这是一幅五代时的作品。文献中也恰于此时出现了这一名称。《新五代史·慕容彦超传》:“乳母于泥中得金缠臂献彦超。”北宋时,苏轼《寒具》诗有句云:“夜来春睡浓于酒,压扁佳人缠臂金。”就发掘中所见,以宋至明代的遗物为多。
湖南临湘陆城1号南宋墓出土者为银质,“卷作十来个圆圈,外表饰浮雕式梅、菊、葵花和牡丹图形”(《考古》1988年第1期)。北方的金代遗物中也有,如陕西临潼北河村金代窖藏所出之例(《中国美术全集·金银器》132)。元代者曾在苏州吴门桥出土,为苏州市博物馆藏品(《掌上珍·古金银器器》291)。明代更为常见,仅南京一地就出了不少件。南京市博物馆编《明朝首饰冠服》中收录的板仓徐***夫人墓所出者缠绕七圈,郊区某地所出者缠绕12圈,太平门外曹国山所出者缠绕13圈。后两例神直了都够2米多,甚至比广汉出土者还长。它们都是金质的。除素面者外,花纹都是堑刻的,不同于临湘之铸成者,而与什郁、广汉之例相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夫人之缠臂金上的卷草纹与什邡那件的构图极近,与广汉那件亦相仿,惟无其中的生肖纹而已。因此,四川这两件缠臂金很可能也是明代之物。各地的这类饰件,其两端之套环的做法如出一辙,通过它与钏体衔接后,尚可左右滑动,调节松紧。这种功能对此类臂钏说来颇有必要,施之于腰带就一无是处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