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词

给一首红楼梦的词吧,要有写作背景,谁写的,还要有释意..

第1个回答  2007-10-14
红楼梦中的一首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
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2个回答  2007-10-14
鹧鸪天—黛玉焚稿
望断江南路净尘,潇湘梦醒葬花人。
空怀两世琴书愿,不负三生雨露恩。

音已绝,稿无存,断肠文字共荒坟。
虚凉世态情何在,红烛白帏映月魂。

红楼梦场景之二[金玉良缘]

鹧鸪天—洞房宝玉
置信今朝木石功,畅心欢意也朦胧。
朝思夜想情无限,咫尺天涯恨有终。

锣乐紧,绣球红,但怀娇弱病恹中。
云开月露惊如梦,只问伊人不是侬?

鹧鸪天—洞房宝钗
鼓乐催红暖洞房,霞披凤冠掩凄凉。
九天恩尽殇清泪,一计冤生殒冷香。

诗伴侣,字鸳鸯,痴迷念念北邙乡。
可怜空有才情笔,不写蟾光写桂黄。

红楼梦场景之三[宝玉哭灵]

念奴娇—宝玉哭灵
清帏素烛,祭芳魂缥缈,声声嗟苦!
万缕情丝缠尺素,一炬鲛绡飞舞。
泪债虽还,情缘已误,此恨谁听诉?
断肠顿首,只今人面何处?

犹念初遇当年,江南孤女,两小逢如故。
并读西厢成互慕,一点灵犀知许。
雅社诗魁,瑶琴湘竹,长护孤芳处。
梵钟催悟,魂随梦同去!

红楼梦人物之一

鹧鸪天—尤三姐
孤寡红株傍主栽,姻亲美意重恩来。
蜂疏蝶密双飞袖,酒浅歌浓半露钗。

情寄远,聘藏怀,多情厚义少无猜。
冰心有证青峰血,只剩桃花梦托哀。

1、晴雯歌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2、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  
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3、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5、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6、紫菱洲歌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7、叹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8、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9、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10、题帕三绝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11、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12、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红楼梦-------葬花词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3个回答  2007-10-14
林黛玉[唐多令]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背景:此词为桃花诗社重开时,众人因为史湘云偶然做得的一首柳絮词,而定意众人都来填词。

【赏析】“粉堕”和“香残”都指柳絮堕枝飘残,隐喻红颜逝去;百花洲在林黛玉的家乡姑苏,用在词中借以自况;“球”谐间“逑”,有“配偶”的双关之意;“嫁与东风春不管”化用唐代李贺《南园》诗“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林黛玉身世不幸,生成了一种极度敏感的性格,她所做的诗词歌赋,都十分的悲惨凄凉。这首《唐多令》缠绵凄恻,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这阕词和《葬花吟》一样则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经典之作,寓抑塞不平于哀伤凄恻之中。词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以及《葬花吟》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等句,都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和“凭尔去,忍淹留”两名,有哪一字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与无奈?随风而来随风而散,无落是残红还是柳絮,都以一种极清极洁的方式告别人间,正表现了黛玉不愿受辱、不甘屈服的孤傲性格。
第4个回答  2007-10-14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开篇的词 充满禅意 是道士写给甄士隐的(真事隐) 写出人间苍凉和济事之难 为后文埋伏笔
第5个回答  2007-10-14
好了歌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好了歌》解注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甲戌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
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甲戌眉批: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甲戌眉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甲戌侧批:总收。甲戌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
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侧批: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蒙双行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难道甄宝玉也是乞丐不成???

这首曲子,出现在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馈世嫉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这种概括和预示,是就其整体而言的,不好说哪一句是专指哪个或哪几个人物。如有人以为“转眼乞丐人皆谤”指的是甄宝玉和贾宝玉;“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指的是贾雨村等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指的贾雨村、贾赦等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的是贾兰、贾菌等人,等等。乍看似乎有点像,其实未必是作者的意图。既然是概括地预示全书内容,有些像是自然的,但如简单地把每句和书中人物一一对应起来,就无法解释通。如以为“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指的是柳湘莲,有什么根据?书中根本没有写柳湘莲之父是谁,也没写如何教子有方,也没有其它预示说柳湘莲要当强盗,怎么能证实就是指的柳湘莲?更有人据此说柳湘莲参加了农民起义等等,就近乎痴人说梦了。持上述看法的研究者,依据的是“甲成本”脂批。脂砚斋批语对研究《红楼梦》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但也不可尽信和迷信。脂批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一时,错讹之处很多,因此有取也要有弃,与《红楼梦》原书显然悖谬的地方;就不应该盲目信从.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3682.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