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编辑本段原文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2、发:起,指被任用。   3、于:从。   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   5、举:被起用。   6、筑,捣土用的杵。   7、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 是:这样的。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乏:绝。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6、身行,同“身形”。   17、拂乱:使……颠倒错乱。   18、拂:违反,阻挠。乱:扰乱。   19、所以:用这些来。   20、动:使……惊动。   21、忍:使……坚强。   22、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3、恒:常。   24、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25、然后:这样以后。   26、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27、作:作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28、征:表现、表露。   29、发:抒发。喻:了解。   30、入:在里面,指国内。   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32、拂(bì):同“弼”,辅弼,辅佐。    33、出:在外面,指国外。   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5、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7、版筑:指筑墙   38、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解释: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的想法)在脸色上流露出来,在声音中抒发出来,这样以后才能被人们知晓。(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由于忧虑祸患,人谋求生存发展;由于安逸享乐,人萎靡死亡。
编辑本段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编辑本段三行对译
  【舜(shùn)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举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后被选拔并加以提升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请到朝廷中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登上了高台。   发:起,指被任用。说(yue):同“悦”于:从。畎亩:田间。畎:田间水沟。士:狱官。举:选拔,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责任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扰乱他所做的,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   故:所以。任:责任,使命。是:这样的。苦:使……痛苦。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空:穷。乏:绝,空乏:使……贫穷困苦。   身行:同“身形”,身体。   所以:用这些方法。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恒:常常。过:过失。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在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   衡:通“横”,阻塞,不顺。作: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国侵略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入:在里面,指国内。拂:同“弼”,辅弼。   出:在外面,指国外。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   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编辑本段字、词注释
  原句 字词解释 原句 字词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发迹、发达,指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推荐 管夷吾举于士 士:当时掌刑狱之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将:将要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大任:重大责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人:这个人 必先苦其心志 必:一定
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饿其体肤 体肤:身体和肌肤
空乏其身行 空乏:资财缺乏。此是动词。使其受到贫困之苦。空:穷。乏:绝 空乏其身行 身行:同“身形”,身体。
拂乱其所为 拂:阻挠 拂乱其所为 乱:使……扰乱
拂乱其所为 所为:所行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
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震撼 所以动心忍性 忍: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恒:常常
人恒过 过:犯错误 然后能改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 困:困惑 困于心 于:被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 征:验,显现 发于声 发:产生
而后喻 喻:了解,知晓然:这样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现存七篇,二百六十一章,约8.5万字。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励志且悲壮意识。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编辑本段文言常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2、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头发)   黄发垂髫(头发)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恒: 国恒亡(必然)   人恒过(经常)   (5)人恒过(犯错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   (6)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成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7)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   (8)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9)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士卒多为用者。(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0)安:死于安乐(安逸)   衣食所安(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3、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 【征】 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5)而后喻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 今义:不可以   4、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拂乱其身(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编辑本段篇章结构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类比论证   4.对比论证
纵式论证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论点
  “人恒过,……”解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课文注释及教参翻译均欠妥当,特不揣冒昧,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应是解说“人恒过,然后能改”的。“然后能改”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   教参把“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为“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才能奋发有所作为”,基本上是对的。但“困”在这里应作忧愁解。“于”是介词,“在”的意思,把它译作“受到”是欠妥的。译为“心里忧愁,思绪阻塞,然后才能奋发有为”就恰切多了。   至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的注释是“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教参译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我以为“征于色,发于声”这里应指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形之于色,发之声,然后使之警觉起来,有所省悟,从而改正错误。把它译作“(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露出不愉快的脸色,发出讥责的声音,然后使他省悟。”这样,句子间的逻辑联系就很清楚了。   这个句子说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的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因“而后作”,二是外因“而后喻”。这样就解说得较为恰切了。如果按照教参等的翻译“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不仅意思十分含糊,而且也是无法论证“生于忧患”的。   这句话还得从“喻”字讲起,《说文解字》“谕”义,“其人因言而晓亦曰谕,或作喻。”《中华大字典》“喻”字第二义,晓也;第六义,明也。根据这些解释,把它释作“省悟”是恰当的,这样才能排除“被人了解”的说法,也才能使这层文字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而不至产生歧义了。
编辑本段教学相关
一、对此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此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   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此文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段中首句“于”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次,“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五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时,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第2个回答  2012-02-14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⑴。三里之城⑵,七里之郭⑶,环⑷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⑸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⑹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⒄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3个回答  2012-02-04
?
第4个回答  2012-02-05
7得道即广施仁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