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组织机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中心已初步形成一支以博士、教授为主体的高学历、高职称、知识结构互补、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队伍,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15 名,兼职研究人员 22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博士生导师 18 名,教授 32 名,博士学位获得者 21 名。主要人员的组成如下:中心人员简介:
中心名誉主任: 李学勤 教授 清华大学
李国英 高工 黄河水利委员会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陆大道 院士 中国科学院
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小建 教授 河南大学
苗长虹 教授 河南大学
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画)
孙九林 院士 中国科学院
牛建强 教授 河南大学
李小建 教授 河南大学
李玉江 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
李玉洁 教授 河南大学
陆大道 院士 中国科学院
苗长虹 教授 河南大学
侯甬坚 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
魏后凯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心行政机构 :中心主任:李小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心副主任:高有鹏 教授
牛建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东勋 副教授
中心综合服务办公室主任: 郑洪涛 讲师 博士 本研究所依托区域经济学博士点, 耿明斋 教授任所长。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5 人,兼职研究人员 7 人,其中有教授 11 人,副教授 1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博士 8 人。
本研究所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 公司与区域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 、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革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 。代表性成果有:《公司地理论》、《河南农村工业发展环境研究》(李小建), 《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 《 21 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魏后凯)、《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耿明斋)、《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覃成林)、《黄河流域经济》(杨承训)、《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 》(李玉江)、《经济地理学》(李小建、覃成林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重点项目,耿明斋)、“ 区域创新网络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略研究”(李小建)、“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机理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对策研究”(覃成林)、“不合理重复建设的防范机制与跨地区产业重制研究”( 魏后凯)、“ 生态位构建理论及其在区域竞争研究中的应用”(高建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 中国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空间网络组成型式及形成机理研究” (李小建)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机理研究” (覃成林)、“ 人力资本时空结构及对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研究”(李玉江) . 黄河文明研究所依托中国古代博士学位点和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史两个硕士学位点, 程民生教授任所长。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3 人,兼职研究人员 7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1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博士 8 人。
本研究所以“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对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变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研究提供历史基础。近年来,本所在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的研究上取得一些突破。代表性成果有:晃福林的《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李玉洁的《先秦史稿》(新华出版社)、程民生、苗书梅、贾玉英等人《宋代研究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侯甬坚的《朝宗——黄河与中华文化》、杨朝明的《鲁文化史》( 齐鲁书社 )、李振宏的“汉代屯戍生活中的古典人道精神”(《历史研究》)、程遂营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先秦社会思想研究”( 晃福林 )、 “中国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李玉洁)、“ 宋代地域文化研究”( 程民生)、“ 宋代地方政治制度研究”、“宋代乡村管理体制研究”( 苗书梅)、“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文化研究”(贾玉英)、 “古代畜牧业生产影响环境变化的实例研究(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 侯甬坚) 、“六经之教与孔子遗说”( 杨朝明)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 侯甬坚)。 本研究所以中国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博士点及民俗学硕士点为支撑, 高有鹏 教授任所长。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3 人,兼职研究人员 4 人。 该研究所以“黄河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原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其优势在于文学、文化、历史、民俗和哲学等学科的融合。 高有鹏 教授对古典神话、民间庙会、现当代文学和现代学术体系的深入研究,将文学、文化的发展与民俗生活密切相联系; 张大新教授将古代戏曲与民俗联系起来透视士人阶层所受民间文化的影响,进而揭示艺术生成的民间社会背景; 张云鹏 教授将美学引入古典文化生活的研究,拓展审美文化的研究空间; 关爱和 教授深入透视近代文化从古典层面向现代状态转型的生成机制; 孙广举教授对文学豫军文化性格的解剖; 金惠敏教授着力透视哲学发展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引入德国精神的对比对照。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问题”(高有鹏)、“ 从古典走向现代”(关爱和)、“隋唐美学史论研究”(张云鹏)、“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与后结构主义批判”( 金惠敏)、“ 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 张大新 )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和《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 100 多篇论文,并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庙会文化》(高有鹏)、《风中之树》(孙广举)、《盛唐气象——中国美学思想与艺术审美规律》(张云鹏)和《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金惠敏)等著述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