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涉政言论和韩非子的帝皇之术那个更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2-22
道德,他强调的是你思想品德而来约束人的行为,而韩非子,他更强调的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一个是强调法律,一个是强调道德。都好,所以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联系起来。
第2个回答  2019-12-22
相对而言韩非子的技术会更加厉害一些。
第3个回答  2019-12-2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甚或动辄被拎出来喝骂,这样的舆论习惯算是已经养成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其实践表现又确有诸多糟糕之处;(2)广泛的公众是或曾是教育的体验者,无论老幼普遍持有发言权;(3)舆论平台大众化,且论说教育的舆论环境宽松。统筹因果,形象地看就是软柿子好捏、都捏软柿子。

鉴于民意沸腾,我们国家乃至于上升到最高决策层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难于摆脱以升学为终极评价模式的价值导向——考试终归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事情,就注定了这确然是一个永远的追求。那么还有没有一种途径,能大幅度减少吹向教育的风言风语?我把突破的方向选取在上述的第二点原因上,以教育的理论创新,使得仅仅的感受者、体验者在指斥经过这一理论引导、优化的教育实践时,需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认知储备,从心里泛起一个大大的问号,“我能骂得有道理吗”?

教育不缺理论,然而当前既有的任何教育理论都可以举出反证的实践案例,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这门学科的基点设置在对感受与经验的总结上,后世的沉淀不过是不断地以“经验主义+基本逻辑”做堆砌与包裹;随着西学东渐、科学知识的兴起、覆盖,即便是有了所谓的“大量”心理学实验,于世代更替的芸芸众生而言,仍不过是微乎其微的沧海一粟——教育理论归根结底是“被代表”出来的经验主义。近些年来,冒着公众的质疑,教育家批量崛起,教育理论思想井喷而出,然而却没能经得起“钱学森的一问”,也没能改观教育被动挨骂的局面。严格来说,有些教育家应该表述为“教育翻译家”或者“教育翻新家”,他们炮制出“概念的丛林”,奈何却弥补不了教育理论核心不实、底子不硬的“根本”缺陷。于是乎,在个体观感者与经验主义的论战僵持胶着中,许多教育人“忍辱负重”、继续求索,继续在沙滩上筑塔,继续给软脚蟹加壳。

我以为,不缺理论的教育缺的是理论科学性的刚度——于教育,一切现有的知识都是影响人的介质,教育的科学性应该立足于受体怎样受影响,必须解答人类是如何认知、该如何认知这一根本性问题。由此,教育要做哲学的探源,遗憾的是,哲学大家们虽然留下精彩的思辨、精巧的方法与精详的巨制,但他们也没能勘破这宇宙与人生。而且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们做注脚而已。作者自问也不可能超越前人浸淫了两千多年的学问,关键更在于,在现今流
第4个回答  2019-12-22
好是肯定是道德经里的内容好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太大,我以为道家思想的境界是在儒家思想之上的。
第5个回答  2019-12-22
韩非的“帝王之学”,其核心是法、术、势兼治的专制论。综观《韩非子》一书,其中论述最详的是术,其次为法,最次为势。当然,除了这三者之外,韩非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等问题。由于韩非的学说是为专制独裁的帝王设计的,所以常常受人非议,现代甚至有人说它“完全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法西斯作为一种崇尚强权暴力的极端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施武力侵略,在某些方面似乎与韩非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从本上来看,两者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