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问题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仰:仰慕。景行:大路;行止:行走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 xíng zhǐ
简而言之就是“高胆上”。
原文是作者迎娶新娘途中仰望高山,大路畅行的愉悦,后多用作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题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触《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高山景行,现在缩略成为成语。查了几本词典,有的各取一说,有的干脆杂糅一起了,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样,郑玄朱熹都没有什么意见了,呵呵。――主要原因是司马迁将其用来放在孔夫子身上,后世的读书人看了没有不受用的,肯定要这么解释了!
另外,“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第一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三个读音:háng、xíng、xìng。读háng,显然把景行直接解释了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释为行为正大光明(把行读作xìng是旧读,如品行、言行、德行、罪行、兽行等,现在都读xíng了)。
接下来把《诗经》原文找来学习了一遍,不知所云。又找了篇译文,看了之后,不由得大笑:还是朱熹实在,司马与郑玄都有点牵强附会了,呵呵!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WW,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问题三:景行行止什么意思 景行行止释义:
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拼音] [jǐngháng xíng zhǐ]
[出处] 《诗经・小雅・车辖》

问题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原出于《诗经・小雅・车r》。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问题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意思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
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问题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1] 》。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问题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大致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问题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你问的意思就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表达的意思是倾慕,向往之意.

问题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释疑】这句话原出于《诗经・小雅・车r》。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原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WW,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结合诗经通篇,就是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在快乐地吟唱娶亲之事,所以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就是――抬头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连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正如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问题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句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全句意思: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自己)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