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知是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男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如辛弃疾其他农村词一样,清新可爱,别具情致。词以数口之家的农户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歌颂农村里的人情美。

词的上片介绍环境,引出人物。“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开头两句仅用九个字,勾勒出江南农村的典型画面:茅草小屋,住房可谓简陋矣,但环境极为清静、幽美,溪流潺潺,绿草如茵,充满生趣。就是在这样设施简陋而环境幽美的农村里,生活着乐在其中的人:这就是作品所歌吟的主要对象。

作品在接触到人时,首先出现的是悦耳动听的声音: “醉里吴音相媚好,知是谁家翁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吴音柔和,且是传达相媚好的情感,其动人之处当更添一成。有人考证这首词作于乾道元年(1165)作者漫游吴中期间,故称其方言为“吴音”,“醉里”系作者自谓。环境是迷人的,作者忘情其间已略带醉意,及至听到老翁老媪相媚好的吴音,亲亲热热,其乐融融,更为之动情,于是萌发欲求一见的念头: “知是谁家翁媪。”作品就是这样由环境而引渡到人物,由人物而萌发与之相识的愿望,一步步往生活的底蕴发展,直至人物的内心世界。“知是谁家翁媪”,这一句恰到好处,在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它把读者的视线,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生活环境,引向生活在其中的人,表现作者对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喜爱,尤胜于对自然环境的钟情,以至听到翁媪相媚好的吴音,立即引起浓郁的兴趣而予以关注;其次,它把词自然地引渡到下片,为全面展现这户农家全体成员的生活情态,作好心理准备。结构上自然流畅,隔而又联。

下片即逐一介绍这家人的活动。大儿甚是勤劳,到溪东锄豆去了;中男心灵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淘气,卧在荷叶底下剥莲子吃。“无赖”一词写活了翁媪形似嗔怪、实则怜爱的心理和神情。作者在这小令里,用了两句写这小儿,固然是喜欢这烂漫天真的小儿,也是对一种不加粉饰的生活情趣的喜爱。这一家人这样的和和美美、融融乐乐的生活,幼有所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闲适而自足。翁媪之间亲热的“吴音”,大儿、中男、小儿各自从事的适合自己个性的活动,无不令人倾心、动情。整首词就是表现、称颂这种相互了解、彼此亲热的人情美,歌唱人的个性和禀赋得以自由表现和发展的生活。

作者以四十六字小令,把一个基本上封闭的农村天地,写得这样诗意盎然,一派生机,写法上自有其高人之处。为保持笔下所写的农村生活的朴质自然,亲切动人,擅长用典的辛弃疾在这里不用任何典故,也不事渲染,不作夸张,直接用茅檐、溪流、青草、莲蓬这类农村常见的景物,和锄豆、编织鸡笼这类常见的农业劳动,活画出一幅配合协调、色彩和谐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于质朴自然中感受到清新可爱。作品对描写的对象也作了精心的选择,突出人伦之乐和人情美。全词字少意长,内涵丰富,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美学享受。长期以来,它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各种选本几乎无例外地投以青睐,这是很自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