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李绅字公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 李绅寒松赋全文翻译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忐忑。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多少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君子的志趣气节相投,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 身为栋梁之才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松树往往生长在岩石的一边,

2. 李绅《悯农》原文

悯农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3. 李绅《寒松赋》的全文翻译

《寒松赋》的翻译和鉴赏

原文如下:

松之生也,於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於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於元黄,斯独茂於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黄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无地势以炫容, 炫容:夸耀外形。 炫,夸耀

穹石盘薄而埋根, 穹,高、大 盘薄:牢牢地 埋根:扎根

林野惨栗,栗:颤抖

山原愁悴。悴:憔悴

彼众尽于玄黄,玄黄:天地,指大自然的变化

然后知落落高劲,落落:孤零的样子 高劲:高大峻拔

亭亭孤绝。亭亭:孤高的样子 绝:极

叶幽人之雅趣,叶:遮庇 相合

物莫与隆。隆:高

雨露所以资其丰。资:帮助 丰:茁壮成长

擢影后凋, 擢:耸起 长高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 乱: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 负:担荷,此作 “具有”讲

谅可用而不用,谅:确实

固斯焉而取斯。固:此指鄙视。 取:取法。

松树生长在岩壁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工匠人发现不了它松树没有宽阔的地理形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天然给予的自然之色,它树枝高扬挺拔.枝条茂密,掩映着景色,处在深幽的涧水边就 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穹石高大坚固它却埋下了根系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毫州谯县(今安徽省毫县),后移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元和元年(806)春进士及第。元和四年,入长安,除校书郎。元和八年至十三年任国子助教。这期间,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唱和,友谊深厚。他与元稹、李备裕时称“三俊”(《旧唐书·李绅传》)。穆宗时为翰林学士。长庆四年(824),穆宗卒,敬宗即位,受李逢吉、王守澄等人陷害,贬为端州司马。后移任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大和六年(832)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会昌二年(842)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昌四年,以宰相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七月卒,终年七十五岁。

他和白居易、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了《新题乐府二十首》,使他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可惜这组诗已散佚。他早年漫游江南所写的《古风二首》(题一作《悯农》)为后人传诵不衰。《全唐诗》收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这篇赋叙写松树生于岩侧,不被世俗所关心,没被匠人所认识,但当天气寒冷“林野惨(忄栗),山原愁悴”之时,其他树木都已枯萎,唯独松树冒霜停雪,却不易叶改柯而茂盛苍翠,显示出其“落落高劲,亭亭孤绝的奇节”。作者热情赞美松树美好的本质。此赋虽没能确定具体写作年代,但从作者的生活经历考察,很可能写于长庆四年,他被李逢吉、王守澄一伙诬陷,说他曾劝唐穆宗立深王,这事不利敬宗,而即位不久的敬宗不辨此事,于是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这对他是一次最严重的政治打击。他怀有远大的抱负,本想以自己的文才侧身朝廷,辅佐帝业,匡济天下。但没想到却遭此横祸,无辜被害。作者身处逆境,一方面发泄怨愤,决心“驱雷击电除奸邪”(《涉沅潇》),另方面也表明要砥砺志节,象寒松那样冒霜雪、抗严寒、亭亭耸立,不改变其忠贞本性。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小赋。篇幅短小,但也摹仿汉赋形式,文末有总括全篇要旨的“乱曰”。赋文中,多骈俪句,但不都是四六句式,而富于变化。语言通俗平淡,极少使用典故。可谓一代绝赋。

4. 求鉴赏

李绅

李绅(772-846)字公垂,行二十。为人短小精悍,故友人白居易辈称之为“短李”。郡望谯(今安徽亳州市),其父寓农无锡,遂为无锡人。元和元年登进士第,四年为校书郎,九年迁国子助教。十四年为山南西道观察判官,同年五月除右拾遗。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长庆元年三月,加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二年二月,迁中书舍人加承旨。后贬端州司马。又历任江州长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大和七年授太子宾客,旋为浙东观察使,至九年复为太子宾,分司东都。后又历任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会昌二年二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四年作《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全唐文》录其文十二篇,《全唐诗》编其诗四卷。《全唐诗补编?补逸》、《续补遗》、《续拾》又补其诗九首六句。

[缺 题]

青山缭绕闭幽栖,路踏苍龙入杳微。

风月吟哦一狂士,文章今古总危机。

沉香亭北公何壮,采石江头事已非。

为叹淋漓宫锦月,泪如滴酒欲沾衣。

【注释】

本诗选自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谪仙楼集》卷二《七言律诗》,缺题。《全唐诗》李绅诗中未见本诗,《全唐诗补编》、《补逸》、《续补遗》、《续拾 》亦皆无。是李诗遗漏还是别人之诗窜入李绅名下?目前尚不清楚。从诗的内容看,系作者经当涂青山李白墓所作。

青山句:青山,位于当涂县城东南十五里,自北逶迤向南,由青林山、万佳山、包子山三座山峰组成,整个山体南北长十五里,东西宽十二里。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将李白墓由龙山东麓迁至青山西南(亦即包子山西北)。幽栖,指坟墓,即李白墓。

沉香亭句:事指天宝初李白为翰林学士期间,唐玄宗与杨贵妃于兴庆宫沉香亭北赏牡丹,宣赐李白以金花笺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杨贵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但今人杨淮生证以此诗系唐玄宗作。)此名借用此事实言李白为翰林学士期间的得意经历。李阳冰《草堂集序》载:“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饮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故而本句称为“公何壮”。

采石句:《旧唐书?李白传》载:李白“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句谓李白虽于采石江上着宫锦袍,但与待诏翰林时着宫锦袍已不是一回事了。因而这实是李白“泪如滴酒欲沾衣”的辛酸事。按:李白着宫锦袍,在采石江头之事,不见李白诗文记载。但从本诗可以看出,此事即使系传闻,也已于唐代就有了。

5. 李绅资料

李绅,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

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

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

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

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

传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

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

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

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

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

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

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

(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

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

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

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

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

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

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

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

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

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

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6. 李绅字、号、人称 是什么

李绅(772—846),字公垂,时号短李,人称赵国公。

是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

唐代宰相、诗人。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