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分证的病理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7

气分证的病理为邪正剧争。

气分证,病因病理学名词。指温热病的化热阶段。临床以发热不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多从卫分证转来,或由伏热内发。病机以中焦阳明(胃、肠),也包括肺、脾、胆等脏腑。

如热结胃肠则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湿热交阻中焦脾胃,则胸闷脘满、舌苔腻滞;热郁于肺则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

常见病:

1、风温

由于风温之邪入自口鼻,发自太阴,而风邪善行说变,得温为助,传变愈速,胸膈上下均可受病。其发病情形可分数种:邪热壅肺,肺失宣降,以咳喘、身热而不恶寒、汗出、心烦、口渴、脉数等为特征,属热阻肺气,治宜清宜肺热,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2、春温

因春温常有里热伏藏,故病发即在气分而无卫分证阶段,可与风温相别,亦有邪在少阳或阳明的区别。邪在少阳胆者,以口苦、口渴、心烦、尿短赤、脉弦数为特征,由热郁少阳,伤及津液所致,宜苦寒清解少阳,方用黄芩汤(《伤寒论》)。

3、暑温

由于暑性升散,易于伤气,故发病以头晕头疼、面赤气粗、汗多渴饮、脉洪大为特征,治宜白虎汤。秋燥热入气分证,以燥伤阴津为特征,燥邪袭入上焦气分,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象者,属燥邪上干,清窍不利,治宜轻清宜透上焦燥热,方用翘荷汤(《温病条辨》)。

4、温疫

其膜原疫邪化燥内传,而致壮热口渴,大汗出,舌苔黄,脉洪数者,为疫邪燔于阳明气分,但肠胃尚无结实,故宜辛凉重剂清泄阳明,方用白虎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