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暑假接近尾声,意味着孩子们即将返校了。有位家长跟我说,她的孩子暑假在家休息,不是眼睛盯着手机就是iPad,一天时间里和家人主动说话不超过三句,吃饭随便扒拉几口又回房间玩游戏了。她提醒几次,孩子就嫌烦耍横。每年暑假她怕孩子在家耗费太多的时间玩游戏刷剧从而荒废学业,所以,就给他报了好多补习班。不过,这么多年她以高昂的学费投入企图换取孩子的学业进步似乎收获寥寥。现在快开学了,她觉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她还问我,孩子这么痴迷电子产品该怎么办?我告诉她“试着给孩子买点课外书,让他多读书!”

恰好,前几天读完了台湾教师宋怡慧的《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在书中她如是说“可以给孩子一台iPad,也可以给孩子一本好书”;“教育做不到的,交给阅读”;“用一本书柔软孩子的内心,用一本书燃起孩子的行动力”。对宋老师所提出的这些观点,我深以为然。

阅读是体验多彩生命的重要途径,是对话伟大灵魂的隐秘通道,也是自我休憩的舒适场所。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困惑迷茫之时,参考别人的经验,少走弯路;可以在裹足不前之时,根据智者的指引走出困境;可以在满心欢喜之时,找寻灵魂深处的共鸣者一起分享喜悦。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内心柔软、信念坚定的孩子,那么就鼓励孩子阅读吧!可是,孩子不愿阅读该怎么办?该怎么引导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呢?阅读真的能改变孩子吗?

这三个问题,是父母提及最多的。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读宋怡慧老师书籍后的体会,谈谈我的看法。

要让孩子喜欢阅读,父母得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还得改变自身的观念。

1、父母想让孩子少玩手机,你自己先得做到

在玩手机这件事上,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是平等的,尤其是父母不能仪仗着自己家长的权威而享受“特权”。现在有太多的家庭,一家几口在同一个客厅歪七扭八地躺在沙发上用手机聊天、看新闻、刷剧、打游戏。这已经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家的生活常态,明明是近在身旁,却仿佛咫尺天涯。父母可以这样做,孩子当然可以在网上和别人聊得热火朝天,懒得搭理身旁的父母。

因此,想让孩子静下心来读书,父母就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或者干脆不玩手机。 亲子沟通之间,存在着一个手机的距离。

2、给孩子买书和挑书

挑选书籍的两个指标:第一指标是有趣,第二指标是有用。

对于不爱阅读的孩子,我认为家长在甄别优劣后,应当先确保有趣。有趣的书孩子大多愿意尝试读下去,读着读着也就慢慢咀嚼出了读书之味。等累积到一定的量,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之下也可以接受高一阶梯的阅读材料。

班上有个孩子,作文写得特别好。后来我发现这孩子很喜欢看各种网络悬疑小说,也加入了很多小说谈论群。之前我带着自己的偏见,总以为此类小说无聊透顶。后来一次和她聊天过程中才发现,悬疑小说步步惊心,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每个事件的发生看似毫无联系实则缓缓相扣,读下去会让人欲罢不能,非常有趣味。她觉得我这个只读经典的“85后老古董”老师也许不会接受网文,所以推荐了我一本东野奎吾的推理小说《白夜行》,我读着也觉得趣味盎然。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不爱读书,试着先让他们读一读他们感兴趣的书,好的网络小说、漫画、绘本都可以。

如果父母不太清楚哪些书有趣,孩子喜欢读,那么可以多买一些,让孩子多一些选择。有个妈妈能为一个刚上初中孩子买几千元的苹果手机,不符合孩子年龄的化妆品,却不想给孩子订半年30元的中学生期刊。她的理由是:她家孩子在家不看书的,订了也浪费。而另一个妈妈做法却截然不同,她的儿子也不爱看书,但是她还是订阅了期刊,因为她觉得花30元买期刊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阅读选择余地。即便买回去儿子不读,她也可以看,至少通过阅读这个年龄段的期刊了解一点孩子的所思所想,也没有坏处。

对于这30元的花法,两位妈妈的做法都有道理。不过,我个人更倾向和认同于第二个妈妈的价值观。

对于一出生就是数字原住民而言,要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得下一番功夫。宋怡慧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上述七个建议,具有极强的可执行性。

我曾经看过一篇育儿帖子,一位爸爸把客厅的电视机撤了,把电视背景墙改造成了书架。一家人在客厅经常躺在沙发上看书,坐在地上看书,阅读的氛围特别浓厚。也有好多网友在下面留言时表示,自己家的厕所、房间、阳台等开辟了阅读角,孩子跑到哪里都能见到书,想读书了随手都可以拿到书。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自带有一股浓浓的书卷味,于他们而言,读书已经内化到了自己的骨肉。

再者,留一笔买书基金,然后和孩子一起买书,让孩子动手制作书单也是一件很棒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会设置家庭旅游基金,购物基金,却很少设置阅读基金。有些人甚至舍不得买书,其实在中国书籍是很廉价的,一顿饭的钱可以换来十几本精神食粮,何乐而不为呢?和孩子一起挑书,指导孩子制作阅读清单,会激起孩子主动读书的欲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我认为宋老师的七个建议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家长必须自己读书,最好能和孩子共读,能与孩子一起聊书。

有些父母自己压根儿不爱读书,手机不离身或者是麻将桌上的常客,却要求让孩子读书那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孩子能成为怎样的人,不是“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能打洞”这么简单的基因遗传,更多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带给孩子的影响。

昨天听了这么一个故事,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位虎妈自己经常吆三喝五地出去打麻将,或者呼朋引伴地逛街购物,在家看看电视打打游戏,却要求孩子必须乖乖地好好在家看书,考个名牌大学。孩子高三模拟考考得不理想,就发雷霆之怒,言下之意就是我都花了那么多钱下去,给你请最好的老师,你还是一样没出息!

孩子是委屈!您生我养我,给我吃穿,给我花钱补习功课。可是您却没有真正地感同身受高三学子的压力,就轻易给我“判刑”。有人支招说,这么妈妈说得轻巧,那你有能耐当初怎么就没考上名牌大学呢?你考不上凭什么一定要求孩子考上呢?反正你也全职在家,那么花一年时间和孩子一起复习,看看高考到底怎么样?

这位妈妈不是不爱孩子,也是不惜重金地在栽培孩子,期待他能考个名牌大学,未来的人生路能比自己走得更长远。可是,妈妈没想过自己在家不看书,也不了解高三的功课到底怎样,又怎能理解孩子的感受。 换句话说,就是用高昂的代价换来了廉价的外包教育。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怎么做,自己先尝试着去做。如果想要孩子爱读书,那么请您一起和他(她)读书吧,读完,聊聊彼此的看法,共同关照,一起成长。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阅读不一定能保证让一个孩子考取高分,阅读也不会让一个原本丑陋的孩子变得肤白貌美,阅读也不会让一个家庭突然变得家财万贯……如果你想通过阅读来改变这些,恐怕是想多了。

那么阅读能改变孩子什么呢?

宋老师提出,阅读会让你知道:能够评价、定义你的价值和存在,永远只有自己。也就是说,孩子通过阅读可以做到自我审视。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一书中,宋老师分享了阅读能够培养的27种能力:关于付出、关于面对失败、关于做自己、关于爱情……

这27种能力的培养,宋怡慧老师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清单。适合青春期的孩子读,也适合家长读。

突然间,想起了我高中时代的闺蜜。她原本是个大大咧咧,甚至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姑娘。突然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喜欢上了那个高大阳光的男孩子,只是暗藏心里,未曾向他吐露心声。后来,看着他身边有了一个小鸟依人的可人姑娘,她自卑、难过。晚自习下,我们一起在昏黄的路灯下互换书籍,彼此的一个眼神都能读懂对方。爱情,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姑娘,是个美好的念想。我们一起读《简爱》,敬佩那个其貌不扬却独立自强,在爱情面前不卑不亢的家庭教师,幻想着多年后我们都能遇到自己的罗切斯特先生;我们一起品读《红楼梦》,为宝黛的无疾而终的爱情而悲伤,也终于懂得有些人可能从此再也不会相见,爱过、懂过方知情深;我们一起聊过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为这句“记得当年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而产生共鸣。

阅读,让闺蜜从还未恋爱就已失恋的悲伤中走了出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美好。 “看不到未来的路,该何去何从?还是会有一本书带着我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为何。”

开学了,我们的孩子又升高了一个年级,也许家长们还在抱怨:孩子愈加难管,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了。那么我还是要向你们推荐,去认真读一读宋怡慧老师的《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或许这本书可以给你们带来一些启迪。想要孩子不变坏,请从改变自身开始,请和孩子一起开启阅读之旅,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