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上讲,为什么让别人受委屈,可以排解自己痛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1

心理学上没有损人利己的理论。恰恰相反,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发展的科学,通过心理观察和分析,达到个体知情意行的平衡状态。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针对不同对象,有准备的心理过程,达到融入 社会 的目的。

人的心理往往是情绪的表现,情绪大多是个人认知人和事物的态度、观点引起的。

情绪好坏在个人在事业发展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共享丶共赢的经济发展时代,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不行的。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才是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而为一件小事,让别人委屈自己开心,既不道德,也显得自己小肚鸡胀。

处理好与同事、生意伙伴的关系,就能少阻碍,一路畅通。这就是说话丶办事丶为人的能力,谓之情商。切记!切记!

这是杜撰的,心理学中从来就没有这种说法或理论。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由化作用(合理化作用)的心理防御机制,该机制是指如果自己受了委屈(或挫折等)而痛苦时,只要想想自己受到的委屈,别人也有可能会受到这种委屈,并不是自己特别倒霉.。只有自己才会受到这种委屈,从而给自己一个可以接受的有一定“合理性”的理由,以减轻和排除痛苦。

但理由化心理防御机制并没有要求为了减轻自己因受委屈痛苦而故意给别人制造委屈痛苦。

即便如此,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只能偶尔用之,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也会产生“自欺欺人”等消极作用和影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比较亲密的关系当中,我们本身也会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外受委屈了回家就跟父母或者伴侣发脾气,他们也觉得委屈,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心理机制 更加强烈的情绪会暂时覆盖委屈的那一部分,使得行为机制开始转向处理另一种情绪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谓“愉悦感”更像是一种安慰剂,与其说排解,不如说是一种逃避和心理防御机制。

你说的有一点没错,负能量的确容易在一个群体当中进行传递,并不是说这个情绪本身就有传递的作用,而是 情绪对于每个人引发的意义不同,理解和情绪的反应机制也会有所不同,这个过程中,有我们的价值观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参与。

当我们看到一个男人打一个老人时,我们可能是愤怒的,但是,如果角色上重新定义,这个老人是男人的父亲,从小虐待他,你就会感受到那种愤怒的情绪会变得比较复杂。

所以,情绪的传递机制并不像是一个等效、等距的传递,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委屈发泄给另一个人时,那不是一种委屈,而是一种愤怒,只是对于传递的当事人而言,他也同样存在内疚的感受 ,所以才会有委屈这样的感受出现,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投射。

如果一个人希望别人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例如:委屈,通过折腾别人是一种十分幼稚的处理方式,只能造成“害人害己”的效果而已。

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只是孰强孰弱而已,并且,共情通常并不是在两个人带有情绪时产生的, 就像是你和伴侣吵架时,少有人能够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只处理你的那一部分 。所以,共情实际上是通过沟通对话产生的,共情的产生有个人的感受能力不同,也有你对于事件的表达性。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有时候会将自己想的那一部分当成是事实,也容易由自己为框架来去理解别人,这些都会导致一个认知偏差,使得我们将不真实的当作是真相,尤其是情绪,我们体验到的可能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

就像是上面那个案例,男人打老父亲,看的人情绪肯定不同,但是愤怒的对象不一定一样,有的人可能会想起来被父母虐待的场景,有的人没经历过,就只觉得打老人不对,所以,即使是愤怒,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处理情绪过程中,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学会清晰的辨认我们的情绪以及觉察到情绪背后的那个想法,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在情绪当中保持独立的思考,不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讲到这里。

你这个问句,有何事实为证吗?或者仅仅你受了委屈去欺负别人来获得快乐。如果你是这样,那属于精神分裂范畴,你去“安定病院问问”。

人性亦善亦恶,人因安全感而激发善,因缺失安全感而激发恶;把恶变成习惯则是恶人。

损人而利己是恶,损人不利己则是恶与蠢的结合体。

把自己的快乐置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恶人,并非绝无仅有。比如美国财团、共济会,及其代理人特朗普,ISIS,窃贼,人贩子,整蛊的歹徒等等不一而足。

你好,感谢您的提问邀请。下面我就用两种心理学方法(理论法和生活法),来帮助您解决提问。

首先,理论层面来说,有许多心理学原理可以运用到该场景下。这里,简单的用三个理论来帮助您理解: 社会 类比理论、个人评价的稳定模型和 社会 认同理论。

1954 Festinger 的 社会 类比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提出来,我们老是把自己和别人比较的原因在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并没有一个完美固定的标准能让我们去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他人比较,就可以找到个人与大众相比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说,你不能通过照镜子知道自己是不是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标准,但是通过与大家熟悉的俊男靓女来比较,你就比较简单的得出答案。

从Festinger的 社会 类比理论,后来又发展出两个新的心理学理论模型:个人评价的稳定模型(the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和 社会 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这两个模型从不同的方面描述了为什么个人要在不同情况下进行于他人的比较。

“个人评价的稳定模型”觉得,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对自己对积极看法,就会亲近那些不如我们的人,而疏远那些比我们好的人。通过这样做,人们总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而且保持自尊心。这点和您说的,看别人受委屈,自己反而会感觉不错一致。

“ 社会 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把自己归入一定的 社会 群体,产生、实现并维持认同感,从而提高积极自尊。这点和您说的,找到和自己委屈一致的群体,进而对于该群体的体验产生认同,这点是一致的。

其次,生活经验法。在生活中,人们擅长通过于别人进行比较,获得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这就是自尊心的评价。比如,孩子之间常常比较成绩、长相、 体育 ,而成人之间,则常常比较资产、地位、财富、名誉等。在您的例子中,通过与他人的痛苦相比较,个体会获得一定的安慰和疏解,可以提高自尊的水平。这个在心理学界,也是有经典研究的。比如,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来看,人们的自尊水平来自于对于生活事件的反馈。比如,当生活中发生事情让我们达到目标时,我们的自尊水平就会增加。(Sedikides, Wildschut, Arndt, Routledge, 2008研究发现)。相似的,如果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就会挫伤我们的自尊心。((Eisenstadt Leippe, 1994研究发现)。

第三,同意您的观点,心理能量具有传递和延展性。无论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可以在人群中传递。众所周知,正能量对人的身心有积极影响,负能量反之。而人的行为普遍具有趋利避害的趋势,所以,正能量得以传播的更快、更广、更久。

最后,感谢您的提问,也期待您更多的了解生活、心理学,更加愉快幸福的生活。

这里向您送上一句美好的祝福:“快乐分享,幸福加倍;痛苦分担,负担减半”。

心理学上虽然没有明说这种情况,但是也有两个部分有所涉及:

1.亚隆团体心理咨询11个疗效因子,第一个“普遍性”。当个体知道其他人也有痛苦而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才有痛苦的时候,内心就会有一种“把问题正常化普遍化”的体验,就不再因为问题的出现而过多的纠结,自然就会“接纳”的态度。接纳的效果很多论文期刊都有记录,就不用多说了。

2.评估一个人心理问题,常用的对比方式有垂直对比,也有水平对比。其中的水平对比,就是与他人对比,与来访者所处的生活环境里的其他人进行对比,如果来访者的情况在水平对比之下,与他人很大差异,必然会产生“适应困难症”无法很好的融入人群,自然会有差异性的心理问题。

综合以上两条,或许可以解读你的问题。

以上,希望能帮到您。

祝您安康,心想事成。

再会。

其实暂时让别人受苦,自己似乎得了释放,但是时间久了,自己更苦。不如自己吃亏无愧心里更轻松。试一试甘心吃亏的收获。让着别人。让他得好处。自己卑微下来。因为人在做天在看。耶和华神是按着人做事的结果报应个人。欺压人的必被欺压,诡诈的人,上帝派比他更诡诈的人辖制他,回报他。想一想。做什么人好呢!恶人无人追赶也逃跑!为什么呢!心里害怕。谁让他害怕呢,不是那个人,是上帝!

这只是你的想法。

很有缘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