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宝典《金蔷薇》读书笔记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俄国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这本书我忘了几时买的了,已经压在箱底太久了,前段时间,整理书籍,突然找到这本书,书页都已经泛黄。经过反复思考与琢磨,在犹豫不决和不明白为何当初没读这本书的情况下,我一咬牙关,放下其他打算读的书。我决定要读完她,而且是认真的读,算是对它一直被压在箱底的愧疚。

        果然不失所望,这是一部写作宝典,而且它不像其他关于写作的书那样,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理论。这本书,大多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写作方面的知识,非常独特,让人受益匪浅,印象深刻。仿佛是一个老者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一项古老的技艺,有关理想,有关写作。

  金蔷薇有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阐述一个写作主题。现在,我把这些章节分为三部分,摘抄下作者关于写作观点的一些精彩句子,与大家分享。

   第一章:珍贵的尘土 (写作过程和目的)

  老文学家在他的札记中深有感触地写道:“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注中的星光一一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对文学的比喻)。

  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一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长诗。

  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第二章:摩崖石刻 (作家的使命感)

  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作家都必须不间断他们的事业,这事业是先辈们传给他们,同时代人托付给他们的。萨尔蒂科夫-谢德林说得好,要是文学沉寂了,即使只沉寂一分钟,其后果的严重不下于人民的死亡。

  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

  是什么促使作家去从事他那种虽然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的呢?

  首先是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

  一个作家若不能使人们的视力增添哪怕些许的敏锐,就不能算是一个作家。

  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作家,并不仅仅由于心灵的召唤。我们大都是在青年时代能听到心灵的声音。那时我们的感情世界生气蓬勃,还没有什么推残过这个感情世界,没有将它肢解成碎片。

  而到了成年时代,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声外,我们还能清晰地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召唤,那就是自己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

  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不把自己视作特殊的、独来独往的人,而是做一个和一切人一样的人。

   第三章:几朵花朵 (创作欲)

  每当我思考我的文学工作时,常常问自己,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般来说,人们怎么会开始写作的?最初是什么东西促使一个人去拿起笔来,并且至死不再放下它的呢?

  显然,创作欲作为一种精神状态,远在一个作家写满几令纸以前,即已在他身上萌发。可能还是在少年时代,也可能在童年时代就已经萌发了

  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来说,和成年时代然不同。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而且觉得每个人都有趣极了。

  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

  要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后的漫长的冷静的岁月中,没有丢失这件礼物,那么他就是个诗人或者是个作家。

  若能感觉到生活时时刻刻都在更新,那么这种感觉便是肥沃的土壤,艺术会在这种土壤上开花结实。

  

   第四章:第一篇短篇小说

  对作家来说最主要的是、在任何作品中、甚至是在这样一篇短短的小说中,都要毫无保留、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任何情况一一无论是不必要地担心在读者面前出丑,无论是生怕重复(当然是用另一种方式)其他作家已经说过的话,无论是对批评家和编辑的顾虑,都不应该阻止一个作家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忘掉一切,好像这是在写给自己看,或者世上最亲近的人看的。

  必须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驰骋,必须为它打开所有的阐门,于是你就会突然惊异地发现你意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诗的力量远比你想像的要多。

  只有能多少向人们讲出一点儿新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东西的那种人,只有能看到许多为旁人所没察觉到的东西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

   第五章:闪电 (构思和灵感)

  构思的形成和充实是个不间断的过程,每日每时,随时随地,在一切偶然事件中,在劳动中,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中,不停顿地进行着的。

  要想使构思成熟,作家决不可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著思冥想”。相反,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鲜花,灌满土地的浆汁。

  灵感乃是人的一种严谨的工作状态。精神的昂扬、焕发,绝非做戏时那种装腔作势、故作亢奋的动作。

  灵感犹如初恋,这时心由于预感到即将有奇妙的约会,即将见到美丽得难以形容的明眸和微笑,即将作欲言又止的交谈而怦怦跳动。

  托尔斯泰对灵感所作的定义看来是最简明的了。他说灵感就是突然显现出你所能做到的事。灵感的光芒越是强烈,就越是要细心地工作,去实现这一灵感。

   第六章:作品人物的反叛 (写作提纲与人物的关系)

  天才的作家即使不拟任何提纲也能着手写作。天才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丰富充实,任何一个题材,任何一个思想,任何一桩偶然事件或者任何一样东西,都可激发他滔滔不绝的联想的洪流。

  一且这些人物按照作家的意志获得了生命,他们就会开始对提纲提出异议,与提纲作起对来。

  如果作家硬要作品中的人物不按内在逻辑行动,如果作家迫使他们回到提纲的框框中去,那么他们就会开始失去生气,变成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变成机器人。

  一部作品只有当作家动手去写它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地、有力地活在作家的意识之中。所以此前的提纲被冲破或者推翻,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更没有什么可伤心的。

  相反,这倒是很自然的事,恰恰证明了真实的生活突破了、充实了作家的意图,以其充满生气的咄咄逼人的攻势,扩展了、砸烂了最初的写作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