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政治生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是中国历史上时局最动荡一个时期之一。陶渊明年少时,受到儒道的社会责任感,与忠君思想的影响,也曾渴望大济天下,驰骋官场。但森严的门阀制度,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官场上的虚与委蛇,使陶渊明的幻想破灭。因此他决定逃离政治上的杀伐,顺应本性,回归自然。归隐后陶渊明,在体悟自然之中,把回归自然的主题,由哲学的思考,转向审美、生命的境界。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出了对生命价值的超越。

《归去来兮辞》一文对于陶先生本人意义重大,。此时他年41岁, 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但是仅为官八十余日, 险恶的官场生活实在是与其心性相违逆, 他顿悟自己“不能为五斗米折腰”。随后,就彻底决定辞官归田, 再不出仕。他从功利的官场深海中抽身,正是从自然、物质性生存状态超拔而出。他克服了自然生存状态的粗野和鄙俗,冲破为功名利禄所束缚的片面与局限,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田园生活、自然风光当中,在田园与诗歌当中漫游。在他创造的诗境中遨游,感受诗与生活相通的情感、意象与意境。

陶渊明在自己构建的精神家园中,自得其乐,任意遨游。他在诗歌创作中,心神随天地自然、风景万物共游。《归去来兮辞》,作为他弃官归田前作的一篇辞体抒情诗,标志着他一生的转折点。其中写景的句子句句都是经典,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小舟轻轻地飘荡,微风拂起衣袖,这种与自然合一的悠然,展现了他隐退避世的超越心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天空中自在的云,无拘无束的飞鸟,这些意象都是陶渊明的精神寄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此句成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最终写照。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安命复奚疑”, 则是对生和死问题的直接思考,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 到达生命的尽头, 也是这种直面生死的心态, 让陶渊明先生建立起不喜不惧的平常心态。“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先生在体征自然时, 表白自然与主体的默契, 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以万事万物为着眼点的, 感叹自己的一生。

在山水田园中,在诗歌创作中,陶渊明真正把感悟到存在的意义,获得了本真性的生存,做到了“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正如清代的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心胸超迈脱俗、待人温文尔雅的,就算不识字,也是一个诗人了。但是心胸狭窄龌龊,为人低俗,就算整日咬文嚼字,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诗人。自身的品德修养,超脱的胸襟,净化的心灵是成为诗人的先决条件。在陶渊明的诗中,他毫不虚伪掩饰,敢于袒露自己的本心。真情实感和真性情是陶渊明的性格本色,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在追求人生理趣和自然意趣的过程中,也达到了一种“自我”和“本我”相统一融合,触摸生命本真的境界。

总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人归田后“我手写我心”、追寻生命本真的杰作。欧阳修曾对此文评价:“晋无文章, 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他把他隐居生活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种种自然情状赋以不朽的诗意,加以哲学的感悟,构筑了中国文人“诗意栖居” 的精神家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