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摒弃的传统 ——听于永正《“番茄太阳”》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近几年,我们常常跟着轰轰烈烈的课改东奔西跑:充实日新月异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学习一日千里的教学手段,质疑甚至否定传统教学,似乎只要你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没有一星半点的现代元素,你的课堂教学就是不成功的。而今天,于永正老师的苏教版四年级的《“番茄太阳”》一课,一声断喝,让盲目的追逐者停一停凌乱的脚步,细细思量。

于老师的课堂结构不够新颖,是我们熟知的;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够出奇,多是老师引领着孩子感悟,感悟不了时就亲自示范;于老师的教具使用更谈不上先进,最多用了投影仪显示了一下引号的作用。那我们要从传统大师身上学什么呢?没什么可学?那为什么孩子们如此喜欢于老师的课堂呢?在我看来,我最应该学习的是于老师传统的朗读教学。

于老师的朗读教学总的来说,凸显一个“慢”字。“慢一点,边读边欣赏,如同赏景,如遇美景,稍作停顿”,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儿”,看来教学也是如此啊。

一、入情入境,身份带入。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于老师点名孩子来朗读,孩子读得还不错,于老师肯定的同时告诉大家,如果你知道了作者的身世,你会读得更好,适时切入作者写作背景,并再次抽同一个孩子朗读。在课文的的其他段落中,于老师也多次提醒孩子在朗读时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朗读。如,第四自然段中,因为作者当时处境灰暗,从而能体会明明“咯咯”的笑带来温暖;又如,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也是因有了这样的处境,“我”的泪才会哗地流下来,明明这个“番茄太阳”才会温暖着“我”的心。

二、反复吟诵,熟读成悟。

用于老师的话说,“书是自己读懂的”,于老师善于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灰”,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再如,第三自然段中的两个“笑”,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母亲的笑与女儿的笑的不同,相对女儿简单的快活的笑,母亲的笑要复杂得多;又如,两个带有引号的“番茄太阳”,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孩子们了解到这个番茄太阳不但特指明明,更是指明明美好的心灵,不但明白了引号的作用,对文本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三、教师领读,示范强大。

作为一名基础段的语文教师,较高的语文素养是必要的装备。于老师给我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课文的朗读中,虽然学生的自读自悟非常重要,但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在教学倒数三个自然段时,于老师再三的引导下,学生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于老师没有责备,而是直接范读。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了学生不自觉的阵阵掌声。由此可见,学生也是懂得欣赏,并且因为有了良好的示范,学生很快就学会模仿,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感受到“番茄太阳”的温暖。

其实,于老师的朗读教学也是传统的,他只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学生的认知情况,文本内容等等,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着痕迹又有的放矢地,放慢速度,引领着孩子一路漫步,一路欣赏。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很迷茫,现代的语文教学应当如何?用绚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震撼的视频直观地吸引孩子的兴趣?常常发现,越来越直观的呈现往往折断了孩子想想的翅膀。想想我们的小时候,老师的语言,课文的文字,常常让我们感知山河的壮美,冬天的寒冷,闰土的腼腆……没有投影仪,没有多媒体,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那么出现在脑海,挥之不去。什么是好的教学?细细想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可否认,现代技术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有效利用现代技术的同时,请不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比如于老师的朗读教学。我们不用借助冰冷的、没有情感的机器去传递感情,我们和孩子一起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心灵,痛其痛,悲其悲,喜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