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关于诗歌格律与自由方面的论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4
文学院)
内容提要: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不同,他们意在打破中国新诗惟“自由体”独尊的局面,通过发起对诗歌“格律”和“音乐性”问题的讨论和创作实践,重树一种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发现、认识并运用现代汉语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以期形成一种兼顾现代汉语语言特征、旧诗传统、西方“纯诗”理想三者统一的“新诗”观念 。
关键词: 《大公报·文艺·诗特刊》、梁宗岱、新诗格律
1935年11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创刊 了一个新专刊——“诗特刊”。该刊拟每月两期, 由著名的诗歌理论家、翻译家梁宗岱担任主编。从 1935年11月直至1937年7月《大公报》(津版)因平 津沦陷停刊,“诗特刊”共出版24期,成为1930年 代中期平津文坛——乃至全国诗坛——上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诗歌专刊。在这个专刊上,集合了梁宗 岱、朱光潜、叶公超、罗念生、孙大雨、林徽因、卞之 琳、林庚、何其芳、陈敬容、孙毓棠、曹葆华、李广 田、陈梦家、南星、冯至、周煦良、戴望舒、辛笛、方 敬、李健吾、沈从文、赵萝蕤、路易士、苏金伞等等 一大批重要而活跃的诗人、诗歌批评家、理论家和 翻译家。其写作阵容可谓豪华庞大,讨论气氛也颇 为热烈壮观 。
“诗特刊”的成绩和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 的考察只围绕其中的一场关于新诗“音节”和“格 律”问题的讨论。虽然由于平津沦陷、报纸停刊、 人员迁移,这场讨论实际上并未完成,但是,这场 持续了近两年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验,已经具有了 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在这场由编者有意发动和组 织的大讨论中,新诗的音节和格律问题被更为深 入具体地讨论和强调,并催生了一批相关的作品 。
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场讨论中所涉及的问题,已经 构成了对新诗观念的一次重大革新 。
一 在“诗特刊”的创刊号上,身为主编的梁宗岱 发表了一篇题为《新诗底十字路口》的“发刊辞” 。
在这篇文章中,他醒目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新诗 “已经走到了一个分歧的路口”。他说: 我们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分歧的路口。新诗底 造就和前途将先决于我们底选择和去就。一个是自 由诗的,和欧美近代的自由诗运动平行,或者干脆 就是这运动一个支流,就是说,西洋底悠长浩大的 诗史中一个支流底支流。这是一条快捷方式,但也 是一条无展望的绝径。可是,如果我们不甘心我们 的努力底对象是这么轻微,我们活动底可能性这么 有限,我们似乎可以,并且应该,上溯西洋近代诗史 底源流,和欧洲文艺复兴各国新诗运动——譬如, 意大利底但丁和法国底七星社——并列,为我们底 运动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可以有无穷的发展 和无尽的将来的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