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之战的“官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在明代末年著名国手过百龄的《官子谱》一书问世之前,查遍中国古代所有围棋著作,均没有出现过“官子”一词。直至过百龄的《官子谱》一书的书名中,才第一次出现“官子”一词。在官子一词出现之前,人们一直用“收著”、“收尾”、“残局”等词来表示官子之意。例如:明代后期安徽著名棋手雍皞如的官子功夫很好,当时的棋评家冯元仲在《弈旦评》中就说雍皞如“常因收著取胜”。
在过百龄的《官子谱》一书问世不久,清初国手曹元尊在过百龄《官子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整理,也编了一部《官子谱》。可惜过、曹二人研究官子的同名著作都早已失传。但是过、曹二人开启了官子研究的先河,此后的官子著作接连问世。其中,以陶式玉的《官子谱》和卞立言的《弈萃官子》最为著名,而且流传至今。
陶式玉(1645---?)是清代初期著名棋艺理论家。他在其《官子谱》一书的《自序》中开宗明义地说:“《官子谱》始自过君百龄。” 陶式玉的生活年代稍晚于过百龄,他是康熙年间进士,曾任蠡吾县令、台谏、两淮盐运使。康熙二十八(1689)年秋,陶式玉客居广陵(今扬州)时,多次观看国手吴瑞徵、胡安士对局。他发现双方之胜败往往取决于官子之得失,在赞叹之余,开始编写自己的《官子谱》。他的做法是:“因取官子旧谱细加鉴定,增以国手对局之官子而翻新”。陶式玉所说的“官子旧谱”,不外乎过百龄、曹元尊的《官子谱》而已。康熙三十三(1694)年,陶式玉的《官子谱》在福州付梓刊印。此书传入日本后,被奉为与《玄玄棋经》并列的“诘棋”两大名著。
清代嘉庆年间,著名国手范西屏、施定庵的高徒卞立言(名恒、扬州人),晚年编撰了《弈萃》两卷,其中一卷为官子卷,又名《弈萃官子》。该书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味书堂刊本传世。卞立言在《弈萃官子》的《自序》中说,他是在“前辈《仙机武库》(明末陆玄宇父子编辑、过百龄整理校订)、《坐隐斋》(指明末汪廷讷辑《坐隐斋精订棋谱》)、《石室仙机》(明嘉靖年间许毂编辑)及陶存斋(即陶式玉,又号存斋道人)所选等谱”的基础上“采摘各家之要、搜罗父师之精”编选成书的。该书可谓明清两代研究官子的集大成之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围棋鼎盛时期即康乾盛世时期的官子理论的研究成果。
综上可知,不管是陶式玉的《官子谱》,还是卞立言的《弈萃官子》,都同过百龄的《官子谱》有着渊源关系,诚如陶式玉所说,“《官子谱》始自过君百龄。”而官子一词,也肯定源自于过百龄的《官子谱》一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