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谨的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清明怀友 
  节届清明有所思, 东风容易踏青时。

  看完桃李春俱艳, 吟到荼蘼兴未辞。

  诗酒襟怀憎我独, 牢骚情绪似君痴。

  年年乏伴徒呼负, 几度临风忆季芝。

  附注: 此诗写于第二次入住北京时期。秋瑾在诗中表达了对挚交吴芝瑛女士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季芝”,即指吴芝瑛。

  独对次《清明》韵

  独对春光抱闷思, 夕阳芳草断肠时。

  愁城十丈坚难破, 清酒三杯醉不辞。

  喜散奁资夸任侠, 好吟词赋作书痴。

  浊流纵处身原洁, 合把前身拟水芝。 

  附注: 此诗写于第二次入住北京时期,与上一首《清明怀友》相联。当时的秋瑾由于接触面的扩大,特别是一些新人物和新思想的影响,她自身的思想和精神有了很大的变化。这首诗表达她在探索和追求中的反思。

  乍别忆家 

  远隔慈帏会面难, 分飞湘水雁行单。 

  补天有术将谁倩? 缩地无方使我叹。 

  拼却疏慵愁里度, 那禁消瘦镜中看!

  帘前钩样昏黄月, 料得深闺也倚栏。

  附注: 此诗作于北京。秋瑾在诗中表达了两种情思: 孤独之感,思亲之情。

  秋 菊 

  篱下墙边处处栽, 千枝喜向谢庭开。

  冷因秋色寻新句, 醉酹寒香拨旧醅。

  帘卷西风人比瘦, 时迎北雁客初来。

  曾闻解组陶彭泽, 圃露庭霜手自培。

  附注: 此诗写于湖南,婚后。秋瑾在闺中独自一人时,感到时间的流逝,看到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心中未免产生一点淡淡的欣慰,因为她一贯喜爱秋色。这样的诗,在婚后所写的诗词中是很少的。此诗多用典故。

  秋 雁

  芦苇萧萧景象秋, 鸣声争聚白苹洲。

  频兴夜月骚人感, 惯助河梁旅客愁。

  传帛解怜苏武节, 挥弦应忆洞庭游。

  空劳写尽西风怨, 江外光阴肯少留?

  附注: 此诗写于湖南,婚后。这是一首托物寄情的诗,从芦苇的“萧萧”到秋雁的鸣声,再进而说到苏武的事,无不围绕秋瑾的思念故乡(绍兴)之情。

  春 柳 四章

  东风吹彻日初肥, 几度曾经汁染衣?

  陌上烟轻莺并语, 帘前香暖燕双飞。

  先生园巷斜阳晚, 处士楼台宿雨稀。

  一曲白门摇落恨, 送人离别太依依。

  珠帘画舫绿莎洲, 笑对东风舞态柔。

  植去堪宜廉吏宅, 移来刚傍美人楼。

  欧阳堂外思前度, 苏小门边忆旧游。

  陌上萋萋空怅望, 征夫何处觅封侯?

  近拂楼头远拂桥, 隋堤风景未全销。

  龙池雨过烟笼幕, 雀舫春浓锦作桡。

  一曲竞歌樊素口, 三眠学舞楚宫腰。

  江南江北愁如许, 谁把蛾眉样细描?

  和雨透烟万缕丝, 灵和惯妒舞腰肢。

  好将五斗师陶令, 羞把双眉拟紫芝。

  牵尽离情思妇泪, 织成愁绪旅人思。

  永丰坊里多垂线, 曾许承恩向禁墀。

  附注: 以上四首写柳的诗作于湖南。秋瑾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柳树和春天的赞颂,而且托物寄志,对于一些虚度光阴只知吟柳自赏的人的不满。这四首诗中运用了很多典故,从侧面说明了秋瑾不但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饱学之士。

  秋日独坐

  小坐临窗把卷哦, 湘帘不卷静垂波。

  室因地僻知音少, 人到无聊感慨多。

  半壁绿苔蛩语响, 一庭黄叶雨声和。

  剧怜北地秋风早, 已觉凉侵翠袖罗。

  附注: 此诗作于初入北京时期。当时秋瑾身处夫家,深感孤单寂寞,百般无聊,又不能外出,只能以读书写诗打发时间。诗中托物寄情,倾诉“知音少”、“感慨多”之心情。  

  红莲

  洛妃乘醉下瑶台, 手把红衣次第裁。

  应是绛云天上幻, 莫疑玫瑰水中开。

  仙人游戏曾栽火, 处士豪情欲忆梅。

  夺得胭脂山一座, 江南儿女棹歌来。

  附注: 此诗写于北京。秋瑾借咏红莲,赞颂那些外表与内心都纯洁美丽的品性。此诗也可看作是秋瑾的自我写照。红莲,即是红色的荷花。

  白莲

  莫是仙娥坠玉铛, 宵来幻出水云乡。

  朦胧池畔讶堆雪, 淡泊风前有异香。

  国色由来夸素面, 佳人原不借浓妆。

  东皇为恐红尘染, 亲赐寒簧明月裳。

  附注: 此诗作于北京,与《红莲》一诗同时所作。这是对白色的菏花有所赞颂,指出天生丽质用不着“浓妆”。是《红莲》的姊妹篇。  

  旧游重过有不胜今昔之感

  旧时景物旧时搂, 今日重来宿雨收。

  小庭花草犹如是, 故国亲朋好在不?

  南地音书频阻隔, 东方烽火几时休?

  不堪登望苍茫里, 一度凭栏一度愁!

  附注: 此诗作于北京,时值1904年,当时秋瑾准备东渡日本,但因日俄之战而耽搁下来。乡愁、思亲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都在诗中有所表白。  

  赠盟姊吴芝瑛 字紫瑛

  曾因同调访天涯, 知己相逢乐自偕。

  不结死生盟总泛, 和吹埙笙韵应佳。

  芝兰气味心心印, 金石襟怀默默谐。

  文字之交管鲍谊, 愿今相爱莫相乖。

  附注: 此诗写于北京。1904年初秋瑾与吴芝瑛结拜为姊妹,相互交换兰谱,这苜诗即写在兰谱上。全诗洋溢秋瑾对友谊的珍惜与重视之情。吴芝瑛也极重情谊,在秋瑾就义之后,曾为营葬秋瑾而多方奔走,并先后写过多篇哀悼和纪念秋瑾的文章。

  申江题壁

  —轮航海又南归, 小住吴凇愿竟违。

  马足车尘知己少, 繁弦急管正声稀。

  几曾涕泪伤时局, 但逐豪华斗舞衣。

  满眼俗氛忧未已, 江河日下世情非。

  附注: 此诗写于上海。当时(1904年)秋瑾因日俄战争耽误了去日本的日期,抽暇从北京动身南下(绍兴)探母,途经上海作短时逗留。耳闻目见,对上海的上流社会和一些有钱人的花天酒地与纸醉金迷的生活极为不满,当时就写下此诗。

  重上京华申江题壁

  又是三千里外程, 望云回首倍关情。

  高堂有母发垂白, 同调无人眼不青。

  懊恼襟怀偏泥酒, 支离情绪怕闻莺。

  疏枝和月都消瘦, 一枕凄凉梦不成。

  附注: 此诗写于上海。1904年秋瑾到绍兴探母后返回北京,经过上海又作暂时停留,思前想后,无限感慨。眼见国家如此,而志同道合者却是“同调无人”,故有无限凄凉寂寞之感。又:此诗当年曾在《小说林》发表,诗名只有“申江题壁”,无“重上京华”四字。

  自题小照

  男装

  俨然在望此何人? 侠骨前身悔寄身。

  过世形骸原是幻, 未来景界却疑真。

  相逢恨晚情应集, 仰屋嗟时气益振。

  他日见余旧时友, 为言今已扫浮尘。

  附注: 此诗写于北京。1904年春天,秋瑾决心赴日留学,特地女扮男装前往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至今犹存,亦可参照日本服部繁枝的回忆文章。在诗中,秋瑾表示从此踏上革命之路,义无反顾。

  寄友书题后

  分离未见日相思, 何事鱼鳞雁羽迟?

  慰我好凭三寸管, 寄君惟有七言诗。

  风霜异国身无恙, 花月侨乡乐可知。

  引领尺书从速降, 还将时局诉毛锥。

  附注: 此诗写于日本。1904年夏季秋瑾到达日本,之后发信到国内亲友报告平安。该诗即是信中附作,后来曾发表于天津《大公报》。诗中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亲友的深沉感情。

  (三)五绝六首

  春草

  草色满平芜, 春风吹第苏。

  吹嘘须着意, 莫使感荣枯。

  附注: 此诗写于湖南。秋瑾在诗中显示对春天的喜悦,歌颂春天给大地带来生机。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自然对人间的恩赐应是普遍而公平的。

  咏 琴

  手抱绿绮来, 七弦发清响。

  但恐所好殊, 不遇知音赏!

  附注: 此诗作于湖南,婚后。秋瑾在结婚以后,由于性格、气质上的不同等种种原因,极感压抑,因此在这时期所写的诗词中,多有孤独、寂寞之情流露,此即为其中之一。另:“绿绮”乃著名的古琴名。

  谢道韫

  咏絮辞何敏, 清才扫俗氛。

  可怜谢道韫, 不嫁鲍参军。

  附注: 此诗写于湖南,婚后。由于婚姻的不幸,秋瑾经常在诗中发泄心中怨曲。在这首诗中,以谢道韫自比,来说明才女不一定能嫁给才子的古今同遇。

  秋 声

  梧树撼楼风, 秋声何太苦?

  闲拈芳菊词, 试把商音谱。  

  附注: 此诗写于湖南,婚后。秋瑾的婚姻生活极为不和谐,满腔愁闷之情,因此常常写诗表达。这首诗托物寄情,用秋树、秋风和秋声作为衬托,发抒内心无限的惆怅。

  春暮口号

  春从何处来? 春向何方去?

  杜宇尽催归, 问之无一语。

  附注: 此诗写于湖南,面对杜宇的声声啼鸣,秋瑾表达了对暮春的惋惜之情。

  长崎晓发口占

  曙色推窗入, 岚光扑面来。

  行行无限意, 搔首一低徊。

  我欲乘风去, 天涯咫尺间。

  何当登帝阙, 一叩九重关。

  附注: 此诗作于日本长崎。1904年7月秋瑾乘船去日本,当船抵达日本长崎时,看到异国他乡一派新鲜兴旺的景象,不禁有感而发,写了此诗。在诗中,秋瑾联想到自己的祖国,倍增爱国救民的信心。

  (四) 五律九首

  水仙花

  洛浦凌波女, 临风倦眼开。

  瓣疑呈玉盏, 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 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 对此日徘徊。

  附注: 此诗写于湖南,秋瑾对水仙花的色和香极为赞叹,并以仙女来比喻它的纯洁和美丽。

  送 别

  杨柳中庭月, 来宵只独看。

  分离从此始, 相见定年难。

  浦溆灯将烬, 窗前泪未干。

  明朝挂帆去, 谁伴倚栏干。

  附注: 此诗作于湖南,婚后。秋瑾于1896年结婚以后,即与娘家亲人分离,而在夫家生活并不幸福,情绪压抑,因此常有思念亲人之作。到了1903年,因父亲去世而母亲携家离开湖南回归老家绍兴,从此与娘家亲人更是天各一方,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咏琴志感

  泠泠七弦琴, 所思在翠岑。

  成连奋逸响, 中散叹销沉。

  世俗惟趋利, 人谁是赏音?

  若无子期耳, 总负伯牙心。

  附注: 此诗作于湖南,婚后。秋瑾在结婚以后,深感其夫不仅不学无术,而且思想言谈也是俗不可耐,可谓话不投机,没有共同的语言。天长地久便只能写诗赋词来发泄心中苦闷之情。

  思亲兼柬大兄 丙申作二章

  一样帘前月, 如何今照愁?

  阑干深院静, 花影夜庭幽。

  看雁萦归思, 题笺写早秋。

  闺中无解侣, 谁伴数更筹?

  久绕闺中步, 徘徊意若何?

  敲棋徒自谱, 得句索谁和?

  坐月无青眼, 临风惜翠蛾。

  却怜同调少, 感此泪痕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