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合肥一模语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2-26
合肥市2012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1.
答案:C
解析:主次颠倒。C项对应内容在第三段,原文的表述是“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而选项中仅把“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
2.
答案:C
解析:A项强加因果,对应内容在第一段最后。根据原文,举“《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是用来说明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第一文本。
B项偷换概念,第二段主要指出“文学文本”的特点。根据原文,该选项后半部分中的“前者”指代的内容也是指“文学文本”,但在选项的前半部分,“前者”指代的内容却成了“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这两个概念是不能画等号的。这在前面的文字中已有表述,“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
D项表述错在本文结构是“层进式”而非“总分式
3.
答案:B
解析:B项表述时换了个概念,把原文“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中的“第二文本”换成了“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看似偷换概念,但根据原文中对“第二文本”的定义,“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可知,这两种说法是相同的。
A项混淆了充分和必要条件,“文字之著于竹帛者”的“文字文本”只是“文学文本”的一种,而非全部,其他的还有“口语文本”、“电子文本”等。
C项说法缩小范围。对“文学符码的载体”即“第一文本”,原文中只是说“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只是不需要“太多关注”而并非“不研究”。
D项为强加因果。“完全不同的能指”并不必然导致“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
4.
答案:B项,苛,严重的赋税。
5.
答案:A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介词,在/介词,被;C项,连词,就,表承接/连词,如果,表假设;D项,语气助词,呢/介词,替。
6.
答案:B
解析:偷换概念和变已然为未然。伐蜀的是“魏”,而不是“晋”,所以应表述为“很可能被魏军攻占”。张悌认为司马氏“民心归之,亦已久矣”,而非“预示”。

7. (1)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
答案:从前夫差征伐齐国,并非不能克敌致胜,陷入危亡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国家的根本。商榷:“克”字在这里也可以翻译成“能够”。
(2)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答案:摧毁敌人如折断枯枝,荡平叛者如反掌,任用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能超群,谁能够像这样呢?“异同”,偏义复词。兼,倍。翻译时可利用原名的对称结构。
8.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分)
答案: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9.结合全曲,简述渔父形象的特点。(4分)
答案:写出了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商榷:答案用“表现了……之意”这种句式不大合适,应该用“表现了……的特点”。
11.请结合全文谈谈杜少卿的旅途为何如此困窘?(4分)
答案:盘缠少,又付喜钱,遇逆风,日子久。补充:杜少卿为人慷慨。
12.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第③段画线处,杜少卿为什么不直言荐举之事,而只说“去看一个朋友”?(3分)
答案:杜少卿淡泊名利,刚刚辞过荐举;而来霞士趋炎附势,开口便说县令。两人话不投机,所以杜少卿不愿直言。 补充:杜少卿和来霞士不熟,所以也不愿直言。杜少卿刚见到来霞士时,“不曾认得清”,而来霞士又口口声声尊称杜为“少老爷”。
(2)第④段画线处,韦四太爷得知杜少卿家产散尽却“大笑”,从这一细节中你读出了
么?(4分)
答案:读出了韦四太爷率直豪爽的个性,也表明了韦四太爷对杜少卿豪杰之气的欣赏,以及两人之间的无所顾忌的亲近关系。
13.小说第③④⑤段多次写到“风”.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第③段中借逆风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更富戏剧性,将主人公置于困境之中,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主旨;第④段中对风的侧面描写,储蓄表现主人公期待返家的焦急心情;第⑤段以顺风烘托人物暂时摆脱困境、顺利回家的轻松愉快。

14.有人认为,杜少卿这个人物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清谈谈杜少卿人物形象特点并据此探作者的创作意图。(8分)
答案:杜少卿是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文人。他藐视功名,乐善好施,洒脱任性,豪爽放达。作者在杜少卿身上寄遇着自己安贫乐道、恬然自安、鄙弃琐屑世务、追求独立的人生理想。同时,借这一形象对当时读书人一味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的现象进行了讽刺。商榷:有些特点只能从全文看出来,在节选的这一部分表现得并不充分。

15.
答案:D
解析:A治—制 B阵—镇 C伦—纶
16.
答案: A
解析:A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B相沿成习,依照相传下来的一套慢慢地成了习惯。与后面的“新的文化发展之路”矛盾,不合语境。C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对象误用,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其他方面。D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对象误用,抹杀的只能是成绩优点,而不能是恐怖行为。
17.
答案:B
解析:比喻手法,用轮、镜来喻月亮。
18.
答案:①将“中国空间站工程”调到“虽然”的前面。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②删去“被”,赘余,或将“荣膺”改为“授予”。
③删去“从”,介词打头,缺主语
⑤将“推出的”改变“推出了”,搭配不当
⑥“铭刻”与“凝聚”相互调换。语序不当中的“前后呼应不当”
19.
答案: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死神重重地击了一掌,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其他,如苍白的头发、空洞的双眼、破烂的衣衫、僵硬的手指、开裂的竹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