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原因)相关资料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最好是最新资料

第1个回答  2012-02-21
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原因)相关资料

近几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趋紧,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加快升值。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飙升,美国次贷危机拖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减缓,我国出口的外部需求相对下降。在国内外形势趋紧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增幅逐步回落,出口企业(指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加工企业,下同)承受的压力明显加大,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出口下降,亏损和经营困难企业增多。本文主要对当前出口企业的困境做深入分析,力图客观、全面地把握出口企业情况。

一、出口增幅逐年回落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出口总规模呈现爆发性增长,从2002年到2007年6年平均出口增长28.8%。2007年出口总值跃上一万亿美元台阶,达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述年均增长率低3.1个百分点。观察这六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年度的出口总值增长曲线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缓慢下滑,从2004年的最高增长35.4%回落到2007年的25.7%,下滑近10个百分点。而其中,占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外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2003年达到最高点后就出现转折,以后四年呈现大幅回落趋势;同期国有企业出口小幅增长,到2007年增幅达到新高17.5%。

外资企业出口增幅回落主要是加工贸易起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幅度从2003年的41.4%缩小到2007年的21%,增幅下降20.4个百分点。而集体与私营企业出口增幅高位下滑,其主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出口从2003年的78.1%回落到2007年的39%,下降39.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的一般贸易维持平稳增长态势,加工贸易虽然占比重不到三分之一,但增幅提高较快,从2003年的增长1.5%提高到2007年的16.2%。

2008年1-4月,我国出口增幅进一步下降,出口总值增长21.5%,比上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外资和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幅分别比2007年回落1.6、4.5和6.5个百分点。在出口增幅回落的同时,各主要出口行业利润增幅趋缓,企业亏损面扩大,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较大困难,一些地区出现企业关闭和外迁现象。

二、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位于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和中山市经济外向度非常高,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三市的共同特点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众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代工企业多,产品以出口为主;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已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集聚群。从三市情况看,目前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减少,出口增速回落。自去年下半年起,企业不敢接国外订单的情况开始显现,许多企业为防止汇率风险,还把长期订单改为短期订单,把大订单改为小订单,造成总订货量减少,出口量值下降。2008年一季度以及第103届广交会期间,企业进一步减少接单数量,降低生产规模。一季度,深圳和中山市出口总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和8.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东莞由于加工贸易占近九成,而加工贸易合同一般为一年期,出口暂时还未受影响。从主要产品看,三市的纺织服装、制鞋、箱包、家具、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传统大宗产品出口大幅回落或下降。如深圳箱包鞋帽出口增长3.9%,比上年回落16.2个百分点,家具及零件出口增长16.3%,回落23.7个百分点,服装纺织品出口下降14.5%。东莞家具出口增长1.7%,同比回落22.9个百分点,服装和衣着附件出口增长0.4%,回落20个百分点。中山塑料制品出口下降10%,灯具和照明装置出口下降2%。

2、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企业处于亏损边缘。出口换汇成本是指出口企业每取得一美元的外汇净收入所耗费的人民币成本,是企业进行出口盈亏平衡分析的重要指标,换汇成本高于银行平均汇率,出口效益为亏损,换汇成本低于银行平均汇率,出口才有盈利。因此从总体上说,换汇成本越低,出口的经济效益越好。一般来说加工程度较低的商品换汇成本较高,汇率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而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商品换汇成本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

据商务部重点联系的全国千家出口企业调查,2007年累计平均换汇成本是7.36元/美元,其中广东为7.45元/美元,高于全国平均值0.09元/美元,但均低于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7.604元/美元,说明样本企业出口总体上还是盈利的。2008年开局形势发生变化,一季度千家出口企业换汇成本7.17元/美元,其中广东为7.14元/美元,接近或略高于同期人民币平均汇率7.1626,表明全部样本企业已处于出口盈亏临界点边缘。在广东省的样本企业中,纺织行业换汇成本为7.29元/美元,服装换汇成本为7.17元/美元,出口盈亏率分别是-1.78%和-0.1%,按企业的话说是“出得越多亏得越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出口企业,其原材料和市场销售两头在外,国内产业链较短,加工程度不高,出口换汇成本虽然也在下降,但赶不上汇率升值速度,企业承受汇率风险的能力偏弱。

3、主要出口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亏损企业增加。去年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趋紧,三市主要出口行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加。今年一季度,中山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增长9.0%;销售收入(1-2月份)增长3.6%,利润总额(1-2月份)下降12.3%,其中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回落7.9和182.3个百分点。东莞市家具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67.5%,亏损企业数增长22.6%;纺织业利润总额下降2倍多,亏损企业数增长24.1%;深圳市规模以上纺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1%,亏损企业数增长36.4%。

三、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客观上说,入世以来我国出口虽然高速增长,但是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此,我国政府结合“十一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出口、汇率形成机制、劳动力、资源、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长远看,这些政策必将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出口企业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短期内企业还不太适应,造成了暂时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出口导向型政策发生转变,企业难以很快适应。自2005年起相继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出口暂定关税和配额管理等多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里,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出口退税率调整达到6次之多,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累计超过3000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5次,增补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目录共计3300多个(十位税号)商品。其中,2007年7月23日,公布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除了新增商品类别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多个行业外,还规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2008年版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再增加1816种商品;对钢材、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和出口暂定税率,对特别重要资源如焦炭、粮食等实施配额管理等。上述政策从发布到执行,缓冲期较短,企业难以适应。另外,珠三角地区从事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生产的企业较多,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占压了大量资金,也加剧了企业资金调度困难。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历史最高点17.5%,收紧贷款规模,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即使能贷到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2、企业生产运营综合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

一是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数量大增,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招工难、员工流失多的问题日益凸现,企业为招到工人和留住熟练工相应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特别是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同时一些地区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如2008年广州上调到860元,深圳上调到850元(特区内),东莞涨到了760元,中山涨到了770元。据调查今年一季度三市平均用工成本同比上升8%-10%,这对服装、家具、电子等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影响尤为突出,因为这些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东南亚、南亚和拉美地区也有大量的廉价商品供应商,我国企业主要依靠低工资形成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在明显下降。

二是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化纤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同时,国产和进口棉花的价格也在大幅上涨,东莞等地企业反映纺织原材料价格去年大约上涨了20%至30%;而熨烫衣服的蒸汽所需煤炭,几年前每吨价格大约是350元,去年已经升至680元,目前报价更高达780元;近期海运和陆运费用也有较大上扬,一季度北方港装运至广州港的海运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0%。

2008年一季度,广东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8.1%,高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4.7个百分点,延续了该省自2003年以来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的态势,而且这种价格倒挂的差距自2007年以来逐月扩大。今年前两个月,广东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9.2%,增幅比主营业务收入同期增幅18.8%高0.4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本来就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价格转移能力较弱,纺织服装、轻工电子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很难通过提价弥补成本,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另一方面,珠三角部分地区用电紧缺,普遍实行“停三开四”的电力供应政策,企业在停电时用自备柴油机发电,而油价的不断攀高也进一步增大了企业成本。

三是企业环保支出明显增加。许多中小企业在最初建设时生产工艺和设备上就存在先天不足,为日后的污染和高能耗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而原有环保政策的相对“宽松”又为这种模式的生存提供了可能,这种以牺牲环境而获得更高利润空间的经营方式,让一些地方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强制性环保措施成为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实施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从根本上加大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如对纺织染整行业重点控制的COD、总磷、总氮和氨氮四大污染物提高排放标准,就将迫使企业既要从源头工艺流程上减少污染产生,又要在末端治理设施上加大改造力度,这些举措对于以前环保不达标或环境违法的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自然加大了成本支出。

3、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大批产品出口失去价格比较优势。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一季度升值4.1%,为人民币汇改以来季度最高升值幅度。到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7元大关,人民币自汇率改革至今累计升值已达15.4%。近期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大幅减息以及美元进一步走弱,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增大。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玩具、家具等产品出口大多以美元和港币结算,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直接导致这些行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价格优势丧失。纺织企业从接单到交货一般需要近半年左右时间,而这一期间人民币升值侵蚀了大部分利润,虽然企业在接单时可以锁定远期汇率结算,但对汇率的涨跌幅度极难把握,由此给出口企业带来了难以预测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另外,由于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相应增大,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从主观上说,近些年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靠薄利多销维持了庞大的出口规模,而忽略了自身企业素质和产品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成本上升、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等情况下陷入困境。

1、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是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由于利润微薄,人才匮乏,很难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据商务部调查,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5%,出口模式以代工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一些小型出口企业为跨国公司充当加工组装车间,靠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维持生存,出口产品单一,附加价值低,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明显偏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从学历结构看,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约占4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1%。从专业技术职称看,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约占10%,其中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约占5%。缺乏优秀人才或留不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之一。三是企业管理效力不高。在许多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实行家族式管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随意性,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效力,无法与先进的企业开展有效竞争。

2、信用基础较差,增大了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透明度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够,经营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用程度低,经营风险大,持续盈利时间短。这些不足导致很多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风险控制标准。而金融业由于实行谨慎原则,制定了相对严格的经营规则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流通性。加之金融机构与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搜寻适合自己投资方向的优质小企业时遇到的问题是,信息不足、风险过高、成本过高。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存在失衡,由此在贷款方面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矛盾更加突出,也对中小出口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据商务部统计,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7起。我国在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后,2007年又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并且贸易摩擦领域不断延伸,从反倾销、知识产权等向产品质量、气候环境、反补贴等新领域扩展,每年技术壁垒对我造成的贸易损失达200亿美元左右。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趋缓的背景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针对我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继续上升。我国建筑陶瓷在印度遭遇反倾销调查;美国的对华纺织品限制措施仍在实施,监管力度和通过其他手段的限制措施将可能增加。2008年1月起欧盟对华10类纺织品数量限制措施虽已结束,但在市场转移和区域内贸易保护压力之下,仍会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对华纺织品的限制;美国对中国的木质家具进口反倾销案每年复审一次仍在继续;今年美国玩具产业协会与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共同宣布了新的玩具测试和安全认证系统计划,该项计划已于5月1日正式生效,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玩具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而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等领域中小企业占据大多数,上述贸易保护措施对这些企业出口形成了较大障碍。

四、解决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困难需双管齐下

当前,解决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既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更有赖于出口企业自身的努力。

从政府层面讲:

首先,要充分认识出口企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出口规模从小到大,出口企业由弱到强,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9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年平均增长18.1%,其中入世以来的6年间,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上升到28.8%,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1%上升到21.5%,六年平均贡献率为13.25%,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其中出口企业功不可没,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也无论是加工贸易企业,还是一般贸易企业,它们都构成了我国出口的主体力量,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

其次,促进贸易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促进贸易增长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从简单加工装配向高新技术、高级产业转化都需要时间,这里即有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也有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年逐步形成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格局和区域格局不太可能在三五年内就被扭转过来。例如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产业链,一些企业搬迁到内地或越南,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减轻环保压力,但不完整的产业链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和交通物流成本上升。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非常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吸纳普通就业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也一直维持在50%以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间接调控,给企业一个适应和自我调整的空间。

第三,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渡过阵痛期。一是提供信贷支持。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如继续鼓励和大力发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中小型企业资本金来源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推广担保体系市场化,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提供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等。二是给予减免税扶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和新产品研发企业给予一定的减税优惠,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于从事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生产的企业,也要多加引导,督促其尽快转型升级。三是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东莞某镇采取引导企业提高研发设计、品质监管和营销策划三种能力,加快推进毛织业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生产基地向区域集散基地转变,并对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给予奖励;中山某镇由镇政府集中力量研发新产品新工艺,然后低价转让给本镇企业使用,不仅提高了本地产品的技术水平,也避免了中小企业创新力量不足等弱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从企业角度看:

一是适应形势发展,主动调整自己。作为企业必须认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产生寄希望于国家继续保护的错误认识,更不能持消极观望态度。自觉变压力为动力,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适应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手段,根据自身具体条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是努力提高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努力调整组织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克服家族式管理的随意性,自觉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自有品牌建设,扩大研发投入,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外援,借助于科研机构和当地政府力量,培育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扩大市场占有率,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是太新 但愿对你有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