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白的《静夜思》是最不像诗的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6

【颠覆常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你的记忆里,李白的《静夜思》是这么背的吧?让楚子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吧:你背错了。

让楚子告诉你一件事:前几年,一个日本的华裔初中生相木将希发现,李白的《静夜思》,在日本的教材里与中国人读的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在日本教科书中记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相木在向日本和中国学者多方求证后,得出的结论是,日本版《静夜思》应为李白原作,中国通行版是改写的。

换句话说,我们全国的小学生在一年级读到的《静夜思》,是山寨版的。

大多数学者同意,日本版本的《静夜思》和中国现在最早的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一致,应当为李白原诗。现今中国通行的版本,是在明代《唐人万首绝句》、《唐诗选》等多部诗选增删的基础上,在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最终形成,并流传至今的。

【舆论哗然】

于是,学术界被一片质疑声掩盖:日本为何没有篡改《静夜思》?

舆论纷纷高调批评中国学术界:“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让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的古代文化”、“山寨版的《静夜思》在山寨文化盛行的中国得以传播至今,并视为理所当然,无疑是一种悲哀”……有网友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讽刺,有人认为日本原版《静夜思》的现世对于山寨文化流行的当下中国有矫枉的意义。

但让人疑惑不解的是,为何我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依旧采用所谓的山寨版?究竟要不要让孩子们改读正宗版的《静夜思》?

【不必惊慌】

楚子后来明白了,《静夜思》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当时的编订者取“明月”而舍“山月”,取“望明月”舍“望山月”,依据的是当时的审美取向……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

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李白原作,我们读的《静夜思》,更完美。

我们学习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两个明月”版是这样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版和宋版是这样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现存明版本中变化最大的是《木天禁语》中的记载:

忽见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起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本第一句“‘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特意“看月光”,比成“地上霜”,不如两个“明月”版不经意间突然见月光,怀疑为“地上霜”来得轻盈自然。从见月光到举头、低头,一系列的动作延续的时间更短,使得四句更加不可分割,形象的圆整性的特征更加突出。

【我们有理】

比较宋版和两个“明月”版,后者的概括性更强,主要在于形象与情感的高度概括性与普遍性。如把宋本的“望山月”改成“望明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还和更多的读者拉近了心理距离。“‘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举头望“山月”的是李白一人,必须是有山的地方才能用“山月”,中国人的诗性思维的深厚积淀,使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人也喜欢借诗抒情,且乡情是中国人心目中最温馨、最脆弱、最容易触动的情感之一。两个“明月”本被广泛接受也就是必然的了。

对于目前纷繁热闹的《静夜思》版本之争,南京大学教授、楚子的学长莫砺锋先生认为:“有关版本上的考证与争议,本来就是学界的本分。……但从普及传统的角度来说,大家遵循通行的版本就好了。”目前两个“明月”版更深入人心,念起来也更朗朗上口,几百年来亿亿万万的读者共同选择这个版本,不能一笔抹杀。

“有人发现了版本差异就引以为重大发现,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不仅这是学界的常识,对普通百姓来说,也不应该产生什么影响。”莫砺锋表示。引发争议的“日本发现原版《静夜思》”在一些学者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这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因此,有学者表示,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我们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

第2个回答  2017-12-27

小编寄语:日本也有很多喜欢汉诗的人,也很喜欢读汉诗,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个关西文化吟诗吟的《静夜思》。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日本人读汉诗的方法。我们先来看看日本人是怎么读李白的《静夜思》的。

中文版: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日文版:

静夜思(せいやし)李白(りはく)

牀前看月光牀前(しょうぜん)月光(げっこう)を看(み)る

疑是地上霜疑(うたご)うらくは是(こ)れ地上(ちじょう)の霜(しも)かと

挙头望山月头(こうべ)を挙げて(あげて)山月(さんげつ)を望み(のぞみ)

低头思故郷头(こうべ)を低れて(たれて)故郷(こきょう)を思う(おもう)

静夜思吟者:川村朋映

02:31来自畅学日语

日语学习交流,更多学习资料、日本资讯请到新世界日语(http://www.xsjclass.com/)点击查看。

第3个回答  2017-12-26

静夜思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第4个回答  2017-12-26

在广大书法爱好者中,喜欢米芾的的人一定很多很多,此幅作品正文、落款、印章齐全,也符合书法的基本规制,但大部分人看到这幅米芾的书法作品《静夜思》的时候,肯定是一头雾水:米芾曾写过《静夜思》?您的眼光没错,此幅作品并非米芾真迹,而是集米字而成的。

此幅作品虽为集字而成,但整幅作品行气、疏密关系处理得当,墨色浓枯变化协调,特别是落款更是精彩,甚能扰人耳目,使人信以为真。简言之,此幅作品当是一幅比较完美的集字之作!

米芾集字《静夜思》

其实,在此之前,亦曾有人集米字而成《静夜思》,相比之下,虽也可称佳,但终究无墨色变化,是为缺憾,今刊出,请诸君共赏之!

  如果你觉得这些集字还不错,您可以和大家谈谈你的看法!

第5个回答  2017-12-27

李白的《静夜思》不夸张地说,很多三岁小孩都会背,如果你居然不会背,那你就别往下看了,抓紧去测一下智商吧。

算了,为了照顾一下某些特殊群体,还是让我们复习一下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短短二十个字,平白的词语,却表达了很多情绪,然鹅,然鹅,重点来了(敲黑板),这首诗,你以为只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吗?呵呵,图样图森破!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生活在唐朝的,唐朝还有另外一个名人,简直比李白还有名,现在每年还有N部关于他的电影电视剧上映,这是一个霸占了我们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文化娱乐生活的男人,每到放假,他的故事就会在N个电视台重播,只有他的名字,是用一个国家、朝代来命名的,没错,他就是,唐僧!

而唐僧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到过一个有名的寺庙,叫做五庄观,五庄观的主人是地仙之祖镇元大仙,他让两个徒弟给唐僧拿两个人参果吃,这两个徒弟,叫做清风、明月……是的,明月……

下面重点来了!

大家都知道,不象唐僧是有目的地的,顶多算出差,李白是个驴友,有点景色或者名气的地方都要去转转,连没什么名气的桃花潭,都被汪伦忽悠去看了看,象五庄观这么山清水秀又有名气的古刹,那是绝对会去的。去了以后,谁会接待他呢?当然是清风和……明月,是的,明月……

而从李白那首千古闻名的《赠汪伦》来看,他是很容易跟男人发生感情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尺深的桃花潭水,赶不上他和汪伦的感情,这感情是有多深……

当然,不仅仅是汪伦,跟孟浩然那感情也不用说《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愁怅之情,溢于言表,不仅仅是因为跟孟浩然分别,更重要的是,孟浩然要去的是什么地方?那是扬州,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扬州,是“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扬州,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扬州!

鬼知道风流才子孟浩然到了这种地方,能做出什么事来!李白的郁闷可想而知!

所以,让我们回到《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层层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已经十分接近真相了!

《静夜思》这首诗,必然是李白在五庄观所做,描写的是明月站在李白的床前,“光”是指……嗯……他的身体状态,“疑是地上霜”写出了明月的肤色,李白抬头看了看明月,低头想起了家乡的媳妇,陷入了道德与人性的天人交战之中……

李白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如何选择的,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给我们,让我们幻想那无限的可能……

(没错,我就是来毁你们的童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