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格律的几个问题

律诗要求上下句平仄对仗,但是有可平可仄的地方,还需要上下句对仗吗?

比如:

〇仄〇平平仄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

能否填成: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尾能平仄相同而音调不同吗?比如同一首诗词的韵尾既有一声又有二声?

第1个回答  2014-06-17
关于格律诗词,我自幼修习,可以解答您的疑问。——首先,由于您对诗词的体裁很迷糊,所以先介绍体裁,你才知道你要学习的方向。所谓格律诗词,与非格律诗词对比,这样就可以可以把中国所有的古诗分为两大类,因此在诗歌分类中,就有古体诗(不讲格律)、近体诗(讲究格律)两大类。但是纵观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诗歌体裁,分别有如下几种:
1.二言古谣:最原始的诗歌,来自于上古(一般指公元四世纪以前)。目前只记录了一首,即“砍竹,续竹,弹土,逐肉”。

2.四言《诗经》:以《诗经》为代表,初次采用了赋、比、兴三大手法,并作为中国诗歌的起源,奉为儒教经典,使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最常见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这一类的。
3.骚体楚辞:楚辞是楚国一代的歌谣,诗经中虽有记载,但还是屈原老先生将它发扬光大,代表作当然就是《离骚》,特点就是以七言为主,中间一般都有个“兮”啊“兮”啊的。
4.五言诗及杂言古体诗(乐府):汉代在楚辞基础上形成了赋以后,也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为主,兼有杂言,其中一类是由当时的乐府机构收集采编的乐府民歌(歌诗、声诗),一类是文人作品(徒诗),但都不讲究声律的,一律都归为古体诗。我们熟知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来自这里。
5.七言古体诗:七言古体尽管在楚辞中就有出现,但发展缓慢,汉朝、南北朝均有出现,但并未成为主流,而常以句句都押韵的“柏梁体”为代表。七言古体直到唐朝才蓬勃发展,一支仍保留古体,专走长篇、换韵、掺杂律句的风格;一支律化,成为格律诗词的主要形式。
例一:柏梁体七言古诗。传说是我们亲爱的汉武大帝修筑了一座豪华建筑——柏梁台,与群臣在上面宴饮,联句赋诗,句句都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不过传说归传说,其实当时的七言古诗,多半都句句押韵,代表一种流行的趋势了。详如曹丕(就是曹操老大哥的儿子)的《燕歌行》:
例二:唐代的七言古体诗,李白大哥的《梦游天姆吟留别》,这首诗学校里都学过,不用多解释了吧。
6.前格律诗“永明体”:南北朝开始对诗歌的平仄开始讲究,一般认为最早研究声调并在实践中运用的是沈约(浙江人)等人,提出了“四声学说”(开始注意声调的变化)、“八病学说”(写诗必须避免的八种毛病),并运用到具体写作当中去,开创了“永明体”,但由于整体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仍然属于古体诗,或称之为“前格律诗”。
7.格律诗:从永明体到格律诗,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实践和不断补充的过程,到初唐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完备的可以操作的规范,因此格律诗自唐代起,得到了巨大的飞跃。所以说,判断格律诗有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基本上唐代以前是没有格律诗的,如果有,那就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凑巧的。
格律诗常规的就押平声韵,五种体裁如下:
例一:五绝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例二:七绝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例三:五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例四:七律
梅花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例五:五言排律

上韦左相二十韵
唐•杜甫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钧。
霖雨思贤佐,丹青亿旧臣。
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韦贤初相汉,范叔已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
豫章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领搢绅。
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余波德照邻,
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
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
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例六:七言排律。古人的七言排律太长,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代表作,只有匆匆从网上摘录了一首网友的作品充数。因为比较短,呵呵

毛泽东
网友•我潜水中
自信人生浪遏舟,岂因汹涌惧中流。
井冈路辟昆仑伏,遵义帷谋赤县收。
壮气萧萧天地动,红旗猎猎斧镰遒。
雷霆跃进热风鼓,造物飘零冷雨秋。
回望烟云横九派,邈思稻菽没千丘。
更驱虎豹彰豪迈,惟抚江山欠婉柔。
字作龙飞性超俗,诗成海阔势吞牛。
一生功过非关利,百世研评将系猷。
候物匀泥融马列,改天换地傲曹刘。
当时不是神龛奉,何致人情老病休
8.词:词就是古代的歌词,前身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而是为音乐所配的文字,最初产生于唐,盛兴于宋,这是被那些写格律诗的诗人拿着入律的诗句到处乱套的结果,套在汉赋上,就产生了律赋;套在歌词上,就产生了律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词,被律化了的歌词。歌词律化以后,就脱离了音乐,形成了与诗歌等同的新型的格律诗,由于它特定的格式,与格律诗并为一个形态,统称为格律诗词。也就是只有属于7、8两项里对应的诗词,才统称为格律诗词。

9.散曲:曲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格式更加灵活,风格更加通俗明了,尤其是许多曲目可以大量使用衬字,从这个角度上看其实已经背叛了宋词,形成独有的风格,一种律化或半律化的唱词,在元代尤为盛行,故称为“元曲”。
10.新诗或自由体白话诗:这是在“五四”时期新兴的诗歌形式,除了押韵之外,已经不讲究任何体裁,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所谓的朦胧诗也好,后现代主义诗也好,都可以归纳为新诗一类,甚至连韵都可以不押了。
例一:押韵,且模仿古体诗的新诗。这首诗是现代诗人流沙河写的,如果你懂得六十年代发生的一些过去的事情,就能看得很明白,这是诗人被关在牛棚里面批斗的时候,关上门来逗儿子的真实写照,苦中作乐,却让人心酸无比。

哄小儿

现代•流沙河
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例二:押韵,用白话文写的新诗
梦与诗
当代•胡适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例三:不押韵的新诗。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上述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全部诗歌体裁。至于你问到的平仄,就稍有麻烦,简而言之,古代的汉语和现代的发音有变化,我们平时发音的”āáǎà“,分别称为第一声(古代称为”阴平“)、第二声(古代称为”阳平“)、第三声(古代称为”上声“)、第四声(古代称为”去声“),其中,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统称为”仄声“。用在写诗的词语里面就要区别平仄;如果放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的字,分别放在不同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那里,读来朗朗上口,称为”押韵“),就叫做平声韵、仄声韵。但是区别最大的,也就是让人最容易晕菜的有两个地方:1、古代的语言和现代的语言有变音,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原“的韵母是uan,”昏“的韵母是”un“,读起来不顺口,已经不押韵了,但是在古代的汉语发音中的,其实原的发音是”yun“,而不是”yuan“,所以还是押韵的。——幸好此类的情况不多,也就是几十个字而已。2、古代的仄声里面还有一类奇怪的发音,很短促逼仄,称为”入声“,纳入仄声一类,现代普通话都演变了,没有了,不过你是广东人,太好了,你读”一“的发音yi,白话是念做”ya讶“,这个音就是古音了,是入声字,属于仄声,而现代则作为平声字看待了。这一类的字有七百个,要死记硬背的,想偷懒,就得随身携带一本韵书。——因此,符合格律的就叫”入律“,或”合辙合韵“,不符合格律的就叫做”出律“

所以你若是为了入门,不妨在网上查询我写的快速入门教材,潜川诗词学堂的《七天学会格律诗词》,能够帮助你快速入门的,那是我自小学习的教材,源于学习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入门》,你若不信任我,我也把王力教授的教材附在后面的,都可以帮助你的。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追问

好好回答问题,否则我是不会采纳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