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渤海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1. 关于渤海的诗句
关于渤海的诗句 1. 描写渤海的诗句
(六州歌头)黄帝颂 渤海居士冯志亮(作)茫茫天宇,飙烨五千秋。

云始作,涛初涌,肇神庥。冉清幽。

黄帝万民抚,八方倚,三种蓺,得宾助,征涿鹿,剿蚩尤。浩瀚咸归,百姓竭诚悫,教化传流。

俯尊及海澨,仰敬至仙丘。恩润博施,嗣延悠。

定桑兴黼,立文字,烘釜甑,辨三光。继华夏,承大统,辟鸿茫。

聚族昌。滂沛中原土,滋万代,固缤芳。

龙云起,图腾降,九州苍。斗转星旋垂史,颂先祖、膜拜炎黄。

沃野扬旌纛,日月照圻疆。永驻馨香!六州歌头,一百四十三字,前后片各八平韵。

又有于平韵外兼叶仄韵者,或同部平仄互叶,或平韵同部、仄韵随时变换,并能增强激壮声情,有繁弦急管、五音繁会之妙。要以平韵为主,仄韵为副,务使“玄黄律吕,各适物宜”耳。

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中平仄,平中仄,中中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中平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中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中中仄,仄平平(韵)。

平中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

茫茫:广阔深远,空旷。 天宇:上下四方,天空,泛指天下。

飙烨:biāo yè,迅疾灿烂。 千秋:千年时间,形容时间很长。

肇:zhào,这里指开始,初始。 庥:xiū,庇护,覆盖。

冉:慢慢地、渐渐地、逐渐。 清幽:指秀丽而幽静,一般多指风景。

三种蓺:蓺读yì,出自史记“蓺五种”,意为种植五种谷物,这里用“三”是指更多的意思,古代以“三”为最多。 涿鹿: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此地。

宾助:这里指其它部落及诸侯的帮助。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广阔的,这里指天下、疆土。

咸归:全部归服。咸意为全部、都。

竭:尽、用尽、竭力。 诚悫:悫读què,意为诚实、谨慎,诚悫是指诚朴、忠诚、心悦诚服。

教化:这里指文明。 海澨:澨读shì,意为水边,海澨指大海、四海。

仙丘:指三山,为传说中神仙所住之地。 恩润:恩惠德泽。

博施:普施、遍施。 延悠:有众多的、很多的延续。

黼:fǔ,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这里指纺织。

釜甑:甑读zèng,陶制品,古代炊具。釜是古代一种锅。

三光:日、月、星。 鸿茫:同鸿荒,指边远荒僻之地。

滂沛:雨大貌、气势盛大,喻指恩泽广大。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沃野:肥沃的田野,这里指中华大地。

旌纛:jīngdào,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圻疆:千里疆域,这里指整个华夏。

在广阔深远的大地上,展现着五千年的灿烂与辉煌。这片土地在混沌初开时,天刚有云,地刚有水,就得到了天神的庇护和保佑。

渐渐地这里的景色变得秀丽且幽静。此后轩辕氏降生,抚恤万民,八方部落依附,又教百姓种植以得发展富足,并且得到诸多部落支持,而后出兵涿鹿,征讨残暴的蚩尤。

最终四海一统,天下归心,百姓对轩辕心悦诚服,拜为君,号曰黄帝,从此中华文化得以创造延续。黄帝的恩泽广施,直至四海边疆、三山五岳、神仙府邸。

子孙部及天下并得以广泛延续。 黄帝之妃嫘祖始创蚕桑之术,使万民得以衣裳;黄帝之臣仓颉创立文字,使文化能与传承;黄帝教导百姓烧制陶瓷以作器皿;又教导万民识别天象以作占卜。

华夏王朝繁衍,江山大统延续,荒所愈加开辟。这汇聚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智慧,并得以昌盛。

黄帝恩泽着广大土地,滋养万代生息,中华文化得以缤纷绽放。天赐我中华,天亦赐我中华之文化,九州大地一片祥瑞的绿色景象。

时间慢慢的过去了,一切都成为历史,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先祖,更不会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沃野千里飘扬胜利旗帜,日月之光普照着整个中国,在这里永远是宇宙最灿烂的地方!!。
2. 描写渤海的诗句有哪些
《水调歌头·渤海卖刀剑》年代: 宋 作者: 戴翼 渤海卖刀剑,河汉洗戎兵。

千金六月一雨,万陇稼云横。时节可人如许,天意开祥有在,申月岳生申。

五百岁初度,千万户欢声。栋梁材,霖雨手,庙堂身。

日边褒玺已到,岂久试鱼城。快上承明步武,展尽玉堂事业,再使旧毡青。

公寿更天远,鼻祖等长生。 《送王诞渤海使赴李太守行营》年代: 唐 作者: 韩翃 少年结客散黄金,中岁连兵扫绿林。

渤海名王曾折首,汉家诸将尽倾心。行人去指徐州近,饮马回看泗水深。

喜见明时钟太尉,功名一似旧淮阴。 《送人之渤海》年代: 唐 作者: 贯休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

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

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 《秋宿青龙禅阁》年代: 唐 作者: 李洞 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

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风铃乱僧语,霜枿欠猿啼。

阁外千家月,分明见里迷。 《暮春联句九首》年代: 宋 作者: 许月卿 寸心元有雨,八面更当风。

精卫海能涸,杜鹃天可通。君臣知有义,褒贬岂无公。

一展霹雳手,九吞云梦胸。狂澜障川外,砥柱横流中。

曷不身伊尹,空教口晦翁。主忧臣不辱,世乱孰为忠。

白日青天共,潢池渤海讧。居家移官理,忧国愿年丰。

今古心符节,乾坤理勘同。普能知道大,院不虑途穷。
3. 关于冯志亮先生诗词介绍,渤海诗词集收录的诗词
(虞美人)又到清秋 作者:冯志亮(渤海居士) 凌花剪暮藤枝老, 春去秋来扰。

昔颜如雨已清萧, 又叹风吹孤叶落林梢。 西园依旧尘倾盏, 浊雾琴箫染。

亦曾凝望月幽弯, 可晓伊人垂泪盼君还? 虞美人是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五十六字者为定格,五十八字者为变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被寒霜催落的片片花瓣把夕阳的余光剪断,树枝和青藤都已干枯,又是一个秋天到了。

我昔日的容颜就像秋雨一样越发萧条憔悴,又开始和从前一样叹息这阵阵凉风把树上仅有的几片孤独的叶子也给吹落了。 庭院还是当时你在的样子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尘埃已经落满了酒杯,当年的琴和箫都已显得陈旧。

此时此刻你也和我一样在深夜凝视着凄凉不圆的月亮么?你可知道我每到此时都在这里落下思念的泪水期盼你的归来么? 冯志亮先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对于中医推拿,甚至催眠术都有比较细致的研究。并热衷于研究文学历史,喜好诗词,被誉为“当代著名古体网络诗人”。

著有渤海诗词集,共收录了冯先生所创的古体诗和长短句共三百余首。
4. 关于海的诗句和名言
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6.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白居易《长恨歌》

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8.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汉 · 汉乐府《长歌行》

9.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魏晋 · 曹操《短歌行》

10.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唐 · 李白《关山月》

11. 对于大海来说,陆地是可爱的,对于海岸来说,大海是可爱的。——拉科姆

12. 古老的大海是一片灰白而忧郁的原野。——布赖恩特

13. 大海再宽广也要连着陆地。——哥尔斯密

14. 大海能冲刷掉人类的污垢。——欧里庇得斯

15. 大海把被它们分割的地区又连接起来。——蒲松龄
5. 关于大海的古诗及讲解
观沧海 [魏晋]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峙,挺立。 (8)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其。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至,极点。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二首。

诗词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6. 关于大海的古诗还有那些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2.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 钱起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

5.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 岑参

6.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大 海[诗一首] 我踯躅来到海边 身后留下脚印浅浅 我默默地凝望你 感受着大海博大的胸怀 大海也无语地关注着我 给我力量,给我信念 大海冷漠 因为激情在燃烧 大海沉默 因为心在咆哮 大海孤独 为了给我热闹 大海痛苦 为了让我微笑 拂面的微风是你耳畔的细语 和煦的阳光是你温情的双眼 我无言 你无语 人海两重天 你不属于我 我不拥有你 一切尽在回眸间 我悄然离去 沙滩无垠 了无牵挂 大海啊 我在你眼里 你在我心中 【步出夏门行】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幸甚至哉。歌以言志。 【和刘西曹望海台诗】谢朓 沧波不可望。望极与天平。往往孤山映。处处春云生。差池远雁没。飒沓群凫惊。嚣尘及簿领。弃舍出重城。临川徒可羡。结网庶时营。 【秋晨羁怨望海思归诗】沈约 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八桂暧如画。三桑眇若浮。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 【望海诗】祖珽 登高临巨壑。不知千万里。云岛相接连。风潮无极已。时看远鸿度。乍见惊鸥起。无待送将归。自然伤客子。 【望海诗】隋炀帝杨广 碧海虽欣瞩。金台空有闻。远水翻如岸。遥山倒(文苑作到。)似云。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驯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 【奉和望海诗】 虞世基 清跸临溟涨。巨海望滔滔。十洲云雾远。三山波浪高。长澜疑浴日。连岛类奔涛。神游藐姑射。睿藻冠风骚。徒然虽观海。何以效涓毫。 【春日望海】李世民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 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奉和圣制春日望海】杨师道 春山临渤海,征旅辍晨装。 回瞰卢龙塞,斜瞻肃慎乡。 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 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 仙台隐螭驾,水府泛鼋梁。 碣石朝烟灭,之罘归雁翔。 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 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 龙击驱辽水,鹏飞出带方。 将举青丘缴,安访白霓裳。 【奉和春日望海】许敬宗 韩夷愆奉赆,凭险乱天常。 乃神弘庙略,横海剪吞航。 电野清玄菟,腾笳振白狼。 连云飞巨舰,编石架浮梁。 周游临大壑,降望极遐荒。 桃门通山抃,蓬渚降霓裳。 惊涛含蜃阙,骇浪掩晨光。 青丘绚春组,丹谷耀华桑。 长驱七萃卒,成功百战场。 俄且旋戎路,饮至肃岩廊。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刘长卿 朐山压海口,永望开禅宫。 元气远相合,太阳生其中。 豁然万里馀,独为百川雄。 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 变化非一状,晴明分众容。 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 蓬岛如在眼,羽人那可逢。 偶闻真僧言,甚与静者同。 幽意颇相惬,赏心殊未穷。 花间午时梵,云外春山钟。 谁念遽成别,自怜归所从。 他时相忆处,惆怅西南峰。 【雨中望海上,怀郁林观中道侣】钱起 山观海头雨,悬沫动烟树。 只疑苍茫里,郁岛欲飞去。 大块怒天吴,惊潮荡云路。 群真俨盈想,一苇不可渡。 惆怅赤城期,愿假轻鸿驭。 【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皇甫冉 平明登古戍,徙倚待寒潮。 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 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 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
7. 描写渤海的作文
五一放假了,我去大连旅游,经过了一览无际的渤海。

我和爸爸上了船,五分钟后,船缓缓地动了,慢慢悠悠的离开了港口。

我走上甲板,闻见一股淡淡的鱼腥味。我向海面望去,真是“无风不起浪”,现在没有一点风,海面上也风平浪静,没有一点浪的痕迹,船平静的航行在海面上。

我走到船尾,看见几只海鸥在船尾上空徘徊,它们应该是在等待被螺旋桨卷上来的小鱼吧,我拿起面包渣喂它们,它们开始还很惧怕,过了一会,便飞到我找手啄食来了,啄的我痒痒的。我望了望四周,在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有一条线,听爸爸说,那叫“地平线”,那线上有无数的船只来来往。我趴在船边的护栏上,低着头往下看。蓝天的颜色把海水映成了浅蓝色的,美丽极了。

太阳渐渐的落下了。这时的海水变绿了。太阳只剩半个了,朝霞映在海面上,让我想起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句。

天越来越暗,海水逐渐的由黄变红。太阳走完了他一天的路程,海水黑了下来。这时候,起风了,冰凉的海风吹着我,感觉凉丝丝的。海上也起浪了,浪上映着灯光,在黑色的水面上若隐若现。

突然,船停了,眼前闪出了各种各样的灯光,原来,大连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