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郁孤台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1.关于郁孤台的诗词

1、《题郁孤台》南宋·文天祥 城郭春声阔,楼台昼影迟。

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 风雨十年梦,江湖湖城思。

倚阑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2、《郁孤台》宋·高翥 十年重上郁孤台,带得江湖白发来。

满眼青山旧相识,晚鸦群噪莫惊猜。 3、《郁孤台》宋·高翥 登临犹觉酒边豪,往事新愁付一陶。

深浅不常章贡水,崆峒只似旧时高。 4、《郁孤台》北宋·苏轼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间深鹧鸪。 。

2.关于郁孤台的诗词

1、《题郁孤台》南宋·文天祥

城郭春声阔,楼台昼影迟。

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

风雨十年梦,江湖湖城思。

倚阑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2、《郁孤台》宋·高翥

十年重上郁孤台,带得江湖白发来。

满眼青山旧相识,晚鸦群噪莫惊猜。

3、《郁孤台》宋·高翥

登临犹觉酒边豪,往事新愁付一陶。

深浅不常章贡水,崆峒只似旧时高。

4、《郁孤台》北宋·苏轼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间深鹧鸪。

3.七律郁孤台

七律·登郁孤台 一台高揽贡章流,合抱双龙托赣州。

八境晨霜龟角挂,贺兰晓月郁孤浮。锦团六岸新家国,泪涌三江旧咏讴。

远俯浮桥锚链锁,滔滔不尽是乡愁。 1、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

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2、赣江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

西源章水是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赣州南部的大庾岭,东源贡水是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区的赣州市石城县的赣源岽,在赣州章贡区汇合称赣江。3、八境台附近有龟角尾公园。

4、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由知军洪迈所建,连接章江的两端,每天定时开启,以便来往商船通行。

4.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的古诗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词释义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5.辛弃疾写诗于郁孤台的故事

宋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间深鹧鸪" 诗名叫---郁孤台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

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

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

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

“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

“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

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

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

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6.七律郁孤台

七律·登郁孤台 一台高揽贡章流,合抱双龙托赣州。

八境晨霜龟角挂,贺兰晓月郁孤浮。锦团六岸新家国,泪涌三江旧咏讴。

远俯浮桥锚链锁,滔滔不尽是乡愁。 1、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

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2、赣江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

西源章水是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赣州南部的大庾岭,东源贡水是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区的赣州市石城县的赣源岽,在赣州章贡区汇合称赣江。3、八境台附近有龟角尾公园。

4、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由知军洪迈所建,连接章江的两端,每天定时开启,以便来往商船通行。

7.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的古诗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词释义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8.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谁的诗叫什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蕴藉深沉,手法实为高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