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二中的史料

松江二中的史料,要快!
历史资料!

第1个回答  2007-09-16
尊个性、重能力,主张德行兼备互动学习

松江二中 周小燕 2006-10-30 09:56:00

--------------------------------------------------------------------------------

有人评价说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材不是改革,而是革命。这就说新老教材无论是在编写理念上还是编排的内容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要求教师也要作彻底的变革,革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变已成型的教学理念和技巧,尤其是要转变以往对历史学科的看法。今年是历史新教材在我校试行的第三年,我们也为此努力了三年。不仅在教学方法上,也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备课和对学生的学习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同时也在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设置作了相应的变化,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尊个性、重能力,主张德行兼备互动学习,以求二期课改能更顺利开展。

一、新历史、新概念
“二期课改下的历史学科是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为主线,注重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区文明的特征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突出人类的实践与创新活动。”①这是我们在接触新教材时被强调得最多的概念。新教材的主编之一周春生老师在他的《文明史概论》中说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原来的西方中心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和批评,认为这是见树不见林的偏狭的历史观。,” ②所以出现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认为我们要认识文明史,就要“必须站在星球上遥看地球,把人类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人类的历史就是由分散的区域性的历史向全球整体化的历史演变的过程。” ②同时还特别强调交往在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离开了交往,人类的科学技术和全球文明的相互联系就不会有今天的水准。” ③我们如今正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社会人才观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才的竞争除了单项技能竞争外,更注重的是人才的整体素质能力的竞争。我们的历史教育应该而且必须适应这种时代的需要,而且应该承担起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基于此认识,新教材的编者们有着一个理想:“如果能用文明史的线索来建构大学历史教科书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使新时代的大中学生能够树立起新的历史理念,这将有无可估量的意义。”④所以,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充分吸收了全球史观,而抓住文明发展演进的线索,提取了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历史发展因素来编排。它的注重点不再只是某一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排列与分析,也不只是政治史、军事史的闪现,而是结合了年鉴派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论的观点,加进了诸如“文明与地理环境”的主题。总体来讲,新教材有以下特征:第一,突出文明的具体性,即文明主要不是一套抽象的观念,而是由一个个人、一件件物、一次次事件等具体的东西组成;第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第三,突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第四,突出文明的特征及在交流中发展融合。《历史上》第一主题“人类早期文明”的两个板块(“文明社会的标志”和“文明与地理环境”)和第二主题“人类生活”的三个板块(“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俗”)就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入手,突出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第三主题“人类文化”主要讲精神、制度等对经济基础的影响,以说明社会的变化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下》的第1课“农业时代”、第2课“工业时代”、第3课“信息时代”仍然突出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基于此认识,我们认为主题之间是形散而神不散,内在联系是紧密的。驳斥了一些老师说新教材改得“面目全非”,认为上下两册的六个主题关联性不大,偏离了历史讲究前因后果原则的观点。

二、冲破束缚,建构新知识体系
而要真正贯彻新教材的新理念,就需要我们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更新。比如教材历史上至氏族、部落的原始社会,中间有古希腊、古罗马历史,近至近现代历史,到当代历史,可谓贯穿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这其中,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世界中古史,对我们而言是较为陌生的,因为老教材几乎从没有涉及过,所以老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就显得较为空白。除此之外还有如军事领域的相关知识等,这些以前的教材都没有关注过,所以老师也就不甚了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先各自查阅不同内容的,然后交流,相互讲解。这种方式既省时,又有效率。还有就是做个勤学好问、好动笔的好学生,多参加市教研室和教材编辑部的讲座和多听不同老师的公开课。做好资料整理和读书笔记工作,这样新知识才会在较短时间里被掌握。
而在教学时,首先就是带领学生学习新的历史观,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的重点、学习角度。而几乎每节课我们都要说这么一句话:“下面我们以某某历史为典型来了解和理解这一文明发展过程。”这样的表达是要明确告诉学生,我们不仅仅只是学习具体的某一件历史事件,只是以小见大,通过学习短时段的历史结果:事件的发生来分析中、长时段里造成这一历史结果的诸多因素,从而理解文明的发展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培养了学生全面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初步构建起了一个整体历史观。当然,不管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十六字原则不能变。为此,我们的备课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之一来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考虑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内容;针对教材的不完善之处,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取舍,补充适量、合理史料,考虑其正确性、适用性。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就是材料的堆砌,让重点、难点突出。比如《文学》一课,我们注重的不是这部作品的内容,语言等文学上的重点,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成就作品地位的时代背景,同时抓住历史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去分析作品的特色,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味道,而不是在上语文课。

三、以学生为本,构建开放式课堂
教师所作的一切工作最后是为了能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教学目标、方法和对学生的了解研究。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传授知识、记忆知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做法,在预习时,布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在学习“文明的标志”时,我们设计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排第四的究竟是中国还是希腊?”这让学生兴致很高,积极查阅资料的同时,理解了判断早期文明的标志。然后在方式上,将不能再现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去认识、分析历史。这一点也是编者们强调的:“历史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的历史观念发生一种根本的改变。要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在你身边……远离当今生活的是死的记载。”⑤比如在《法律的起源》一课中,对法律到底起源于什么是很难解释的,于是就先提问学生“你认为法律是什么?”学生能回答出是为了约束人们,保障社会稳定。然后我们抓住法律的约束性这点,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原始社会,当出现纠纷或者面对危害了氏族、部落的人时,该怎么处理。就在这种实践中明白了为什么法律起源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和共同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另外是对神明的敬畏而产生的一些禁忌。同时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也明白了早期的刑罚是遵循“同态复仇”法的。还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答案与想法,以此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的热情。
为更好配合新教材的推行,在教研工作方面,我们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专家学者的分析,研发了相关课题,如《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历史拓展型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等。除此之外,我们也开设了相关的拓展课和研究课,如《历史之谜》、《探索发现》、史学社等,能让学生获得更广的知识。
四、学史学做人,发挥德育功能
历史学科除了让学生认识过去以更好发展未来之外,还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二期课改依然突出此功能。但长期以来这种教育仅仅是生硬的牵扯,一味的灌输和说教,导致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实效性不尽如人意。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标准,只有在事实面前他们才能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所以我们注重自然地将德育因素与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以事实说理,达到以事明理。“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⑥拿什么去点燃火把?真情实感。有调查表明中外历史名人事迹对青少年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而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的感染力最强,我们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物。比如《史学》一课,历史学要求真实、客观,更要求史学家有严谨的态度,不盲从、不偏信,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史料的真伪性和合理性。西方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是这样,中国的司马光更是如此。他为修得这部《资治通鉴》,既有圆木做“警枕”,更挖掘了“地下室”以避严冬酷暑,这样的日子他熬了19年。这些事迹渗透在课堂上讲述中,不做作,不特意,可是学生听后感触颇深,既深刻理解了历史学的严谨性,亦深受这些历史人物的激励。另外我们还专门开设深度挖掘生命价值教育的公开课。如在讲述《国家》时,就其中内容延伸挖掘,而开了一堂《国家•国•家》公开课,结合国家的功能与自古到今一些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阐述爱国和实现生命价值的道理。
结束语
任何改革在推行阶段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新教材在推行期间,亦遭遇到很多的质疑与批评,甚至有很多老师带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而作为全力赞同与支持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遇到不少问题的,其中有些问题是我们自己难以解决的。比如,书中的一些概念与知识点不是很清楚,我们也还没有到达知识渊博,无所不自知的程度,所以不能很好解释给学生懂。像下册第12课《民族国家》,对欧洲各国来讲,如何理解他们所谓的民族国家,如何理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间的关系。因为,课本上说除英、法之外,其他欧洲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在19世纪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但我们知道,德、意两国也就在19世纪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内统一,最终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样一来,岂不是民族国家的建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一致的?而类似于这样的疑问是经常的,但我们不知道该有什么渠道能询问到专家学者的意见,因此在讲解时,只能模糊带过,照本宣科。所以热切希望领导阶层能加大力气推进改革,帮助基层教师顺利完成转变。同时能有切实的措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