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川乡的社会事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团结进取,艰苦奋斗,蒲川乡内基础设施,交通状况,人居环境,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坚持“两级”带动,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把下甲作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建设,把清河做为商贸集镇来打造,通过扩大集镇面积,完善集镇功能,膨胀集镇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建康发展。
交通上:投资95万元实施了龙朝村滚塘、大曼别村共计4.7公里的通达工程;在县乡两级的共同努力下,腾龙二级路已全线贯通,蒲川境内全长19公里,共征用土地1763.58亩,涉及搬迁户66户,其中主房搬迁28户,临时建筑物搬迁38户,兑付各项资金达3308.08万元。
水利上:投资281万元完成了清河、龙朝、向阳完小、大曼别完小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600人、130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投资800万元实施了青龙大沟、户弄大沟等五条大沟、3个坝头及两个小库塘的小农水项目,全面开展了水利普查清查登记前期工作。
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工程上:投资330万元实施了户蚌、老牛厩、荆竹园、岩峰、桥头坡的扶贫项目;投资90万元实施了清河老街子新农村村容村貌环境整治项目;投资67万元,实施一事一议工程6件;投资215万元对295户群众实施了民居抗震加固工程和拆除重建工程,改善了部分群众居住条件;投资23.75万元治理了红山、锡票地质隐患点。开展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年完成沼气池建设123口;投资300多万元完成了坪山村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解决了520户农户的安全用电问题。
基层组织建设上:多方筹措资金,加强阵地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件,全年投资260多万元新建和修缮了12个村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
产业发展上:2011年投资594万元新建烤房198座,投入资金60万元解决了烤房用电;投入资金50万元解决了烟区的道路和灌溉问题。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乡现有六年制完小18所,单小11所,初级中学1所,高中1所,校设面积7564平方米,学生3085人,教师196人,适龄入学儿童228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乡党委、政府坚持“科教兴蒲”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宜并则并”的原则,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全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校园环境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大增强了蒲川发展的后劲。
投资143.8万元启动了坝外曼东完小教学楼建设项目;投资40万元完善了户弄完小和向阳完小附属设施建设,排除、改造危房1027平方米,投资359万元启动蒲川集镇六中点公租房建设项目,排除了危房558平方米。中小学全部学生按政策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共发放生活补助费101.58万元,2011年全乡学龄儿童入学率98.04%,毕业率96.8%。重点高中升学率达13.7%,普通高中升学率达73.5%。 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全乡设有乡级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12个,村医36人,通过几年的努力,乡卫生院硬件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卫生院职工宿舍楼和门诊大楼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南部中心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的卫生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进一步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投资90多万元用于购置医疗设备和完善乡、村两级卫生院(所)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建档27157人,建档率达95.4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顺利,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230元,2011年参合人数26587人,参合率98.2%,共减免、补偿门诊、住院83010人次,医药总费用507.38万元,实际补偿269.75万元。2012年参合人数26942人,参合率98.66%。疾病防控体系日益完善,各种防疫率达95%以上。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工作稳步推进,计划生育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兑现资金11.6万元。共办理农村独生子女证2户,少生快富工程涉及24户,“关爱女孩”行动和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程扎实有效开展。全年共收取社会抚养费8.6万元,基础统计台帐运转合格率达100%,全乡综合节育率达86.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乡完成了16-59周岁参保人群入户调查和参保筹资工作,进行入户调查6607户,符合参保条件14764人,参保13274人,共收缴保费140.57万元,参保率达90%,已享受待遇3077人,发放养老金101.6万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站建设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娱乐文化活动,为居民创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丰富了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进入汛期以来,蒲川乡多措并举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及监测力度,确保全乡安全度汛。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召开班子会、乡村干部和单位负责人会议,认真总结安全度汛的经验,学习相关防汛度汛知识,坚决杜绝松懈麻痹思想,确保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以乡长为组长,派出所、司法所、国土、安监、学校、水管站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防汛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由乡村干部组成的抢险应急队,安排33个安全观察员,在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做好重要天气预报、水情、雨情、汛情、灾情等信息的及时传递。
三是技术培训到位。以会代训对乡村干部培训3次,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集中学习培训1天,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有专业技术。
四是汛前检查到位。重点对泥石流沟口和堆积扇、学校、在建项目、人口集中区域、公路沿线、水利等工程施工点、地震灾害群众安置区等区域进行了排查。对排查出的有危险性和威胁性的隐患点建立零报告制度和实行台帐管理。
五是预警措施到位。及时统计汛情,传达信息。建有电话通讯簿,上至书记乡长,下至观察员,随时保证畅通信息。
六是强化应急防范。从防汛安全指挥、通讯联络、群众转移、物资调拨、卫生防疫、社会治安、生产救灾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防汛安全抢险应急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建立了快速、高效、有序的应急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