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作家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成就的评价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1-08
  生活在士族秉政,门第观念压倒一切的时代的陶渊明,他高尚的人品受到人们尊敬,可是,他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学创作却很不被理解和接受。就连他的崇拜者、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里,对他的诗文创作也仅仅以“文取指达”四字而轻轻带过。身世寒微,才俊人杰的鲍照,首先以诗人的眼光注意到陶诗的价值,他曾经写过《学陶彭泽体》诗歌,并且标明是“奉和王义兴”的。王义兴即王僧达。诗歌抒写幽居之乐,闲逸之情,有意识地规步陶渊明的艺术风格。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注意陶渊明的诗歌并且以之为楷模的效仿之作,说明陶诗的价值已经有人注意了,这大约离陶渊明辞世已经20多年。钟嵘《诗品》把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进行评价,不管他的评论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今人的标准,但是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的地位已经被确认(前文已有论及)。萧统出于对陶渊明作品和人品的敬重,广事搜求陶渊明的作品,辑成了第一部《陶渊明集》,并且写了《陶渊明传》和《陶渊明集序》,不仅高度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而且对他的诗文创作也极为赞赏,还在他编纂的《文选》中辑入陶渊明的诗8首的同时,对他称颂不已。沈约在《宋书。陶渊明传》中不仅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还把《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和《命子》诗辑入《宋书》,只是令人遗憾地是他基本上没有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作出评价。令人惊异的是陶渊明这样潦倒坎坷的文人竟同时被《宋书》、《南史》和《晋书》列传记载,这在历史上和文学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唐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无论李白、王维,还是杜甫、白居易等人对陶渊明的隐逸既理解又不太赞同,而对他的文学创作倒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李白一方面欣赏“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梦见五柳技,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却对陶渊明的归隐未必赞同,“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杜甫和王维几乎也是如此。杜甫既说过“焉得思如陶令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山值水如海势??》)。又嫌陶渊明不够“达道”:“陶潜避欲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遣兴》)。王维曾经想学陶渊明的归隐:“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早秋山中作》)。“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送六舅归陆浑》)。却又讥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惭之不忍”招来“屡乞而多惭”。(《与魏居士书》)在唐人心目中完全赞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是遭受政治挫折之后,阅历丰富的白居易,他心目中的陶渊明是“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效陶潜体十六首》)对陶诗及陶的为人更是敬佩不已:“常爱陶彭泽,文恩何高玄”,“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题寻阳楼》)

  宋代对陶渊明基本上是待肯定和颂扬态度的,把陶渊明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予以颂扬,对于他的艺术造诣更是推崇备至,苏轼《与苏辙书》中认为中国诗人中只有陶渊明最为独立特行:“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正是由于他对陶渊明有这样的偏爱,居然写了一百零九首和陶诗,成为中国诗歌中史上的一大奇观。布衣终老的诗人林逋则认为:“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省心录》)。并且身体力行地隐于孤山,以陶渊明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至于具有强烈建功立业之心的辛弃疾,也是把陶渊明看成是孔明一流的历史人物:“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陆游对陶也是极为心仪赞誉不已的:“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他人更道不?”(《读陶渊明诗》)朱熹也把陶渊明视为高士忠臣:“先生人物魏晋间,题诗便欲倾天悭。向来天地识眉宇,今日天遣窥波澜。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题霜杰集》)。遍览宋人对陶渊明的评论,无论对其人格和文品几乎是无保留地赞美。苏轼推尊陶渊明为迥出众家之上的唯一诗人,指出他的风格“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之美。真德秀更主张:“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是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渊明之作,宜自为一编,以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为诗之根本准则”(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曾纮更有陶渊明的作品“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的盛誉(同上)。和上述评论相映衬的是蔡倏《西清诗话》中的一段话:“渊明意趣真古,清谈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视伯夷也。”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金元明清时期对陶渊明的研究更加深入,元好问《论诗绝句》评论陶是很有影响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元人赵孟顿则称赏陶渊明:“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下。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题归去来图》)。明代的茅坤和张溥对陶渊明也高度肯定(已详前),而清代更出现了研究陶渊明的热潮,陈沆是其代表,他对陶渊明的评价已在上述章节中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晚清的梁启超和王国维是研究陶渊明最有建树的。梁启超的研陶专著《陶渊明》从陶渊明的年谱编纂到陶集考证,以及关于陶渊明其人其诗文的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考辨及论证,不乏真知灼见。“五四”运动后的的鲁迅、朱自清、朱光潜等人也都对陶渊明的研究倾注过心血,这里就不再细述。

  综观历代对陶渊明的研究和评论,可以发现其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词穷而后工”,“诗人少达而多穷”,几乎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坎坷不遇的普遍规律,历数曾经在文学史上有过杰出贡献和巨大影响的诗人、作家,有几个能有稍可人意的境遇和令人称羡的结局?屈宋、建安七子中的一些人、竹林七贤也少有善终者,陶渊明不必多说,唐代的李杜??这难道真的就是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的必然规律吗?文人不遇现象,当然反映了封建时代压抑人材的痼疾,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真善美被社会接受的缓慢过程。美好的事物,杰出的作品并非一开始就被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冲涮裁汰,待到认识的提高和眼界的开拓之后才会发现其真正价值。陶渊明作品的历史命运雄辩地证明了这个真理。当我们对历代关于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的历史巡视之后,不难发现其规律。隋唐以前的陶渊明是被冷落和寂寞的,虽然有少数具有超前意识的研究者认识到陶渊明的意义,但其认识水准和研究高度都还处于资料搜集,考辨整理的初级阶段。萧统的见解和钟峰的评价则已十分重要,具有奠基性质。钟嵘的评论虽然尚有可商榷之处,但已经具有拓荒性的建树,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不必苛责。唐代是研究陶渊明的发展时期。唐人二元论的眼光,对陶渊明既肯定而有所扬弃的见解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这自然与唐代思想解放,儒释道兼容,与整个时代充满蓬勃向上乘时建功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他们既推崇陶渊明的人格和诗文,又对他的归隐和守穷有所微词,不管他们的见解是否允当,二元论的思想方法还是很可贵的。宋代是研究陶渊明的高峰,编出了几种有影响的年谱,整理的陶集也有十七种之多。对陶渊明的人品和文品都有深入的开掘和创造性的发现。可是宋人昧于理学和善造偶像的治学原则,显然影响了对陶渊明的深入而全面的把握,偏颇和绝对化也就在所难免。这大概就是高峰之后就是向下滑行的开始吧。元明清时代是宋代研究的继承,但是其成就无非是唐宋水平的延续。倒是梁启超的出现,王国维的评论,朱光潜、朱自清等人的深入研究,引进西方美学理论对陶渊明的理性审视,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评陶的敏锐眼光和全面审视,廓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是陶渊明研究的新阶段。

  透过以上历史性的扫描,虽然不免挂一漏万,可是,对每个时代的研究特征有了大致的理解。最值得深思的是唐代和“五四”运动后的两个阶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是和这两个阶段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科学的,理性的人文研究不是塑造偶像,而是融入时代精神的理论建树和价值判断、审美透视。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和价值。否则无非是局部的发现和个人好恶表现而已。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7359433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21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