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不同,观点不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前记:

这两天单位事多,又熬了几天夜,眼睛在抗议了,但昨天有两场讲座,一场心理学,一场是爱敏老师的,哪个都不想错过。心理学讲座中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大学教授的:《专念的力量——通往健康与幸福之路》。

讲座中教授先出示了第二张图片,问:看到几个正方体,我想当然的给出了答案。接着老师将图片翻转成第一张,再问时,发现答案确实不同。一个简单的例子,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听到这句话,我脑子一闪,想到《画杨桃》那课,不也在说明这个道理吗?几百年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不也在说明这个道理吗?只是很多时候,书中的道理我们都看到了,却很难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当一个国外哈佛大学教授再次以这样的方式,将这个道理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才恍悟,哦,原来这个道理可以和心理学产生联系,原来这个道理实用于生活各个角落。

又想到了一个小故事: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这是因为亲疏有别,所以结论不同。但也可以说这位有钱人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父亲角色角度和邻人角色角度。

生活中,因为双方所处的情景不同,以不同角度思考得到不同结论的事例更多。也想到昨天一件挺好玩的事。学校工作群和班主任群发了同一个文件,我习惯性转发到班级群,然后在两个群同时回复。过了一会儿,我的朋友提醒我转发通知。我疑惑了一下,继而想到他是副科老师,他所谓的转发是发朋友圈。不想拂了朋友好意,依他提醒又转一次。

这就是所处情境不同,思考角度也不一样。沟通出现问题时,最佳解决不是争辩或怄气,而是闭上嘴巴,思考:

讲到这里,又想到那句老话,“将心比心”。教授举例说:“我一直认为马是不吃肉的,但看到马主人让马吃热狗时,才意识到,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有可能是错的。”

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与人有效沟通?

当别人对我说出了一个观点或见解后,我不可以像以前一样,凭自己的认知做出判断,因为所有的“我以为”,只是受到自己角度限制的“我以为”。我希望自己能多一点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当时的处境是什么?他经历了什么?多问多听,让对方充分表达后,再做出评判。当我想要表达一个观点,我应该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而不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样才能给彼此充分的交流空间,这,不就是《非暴力沟通》中的一些观点吗?

读书是为实践,还是要沉下心,好好学习,认真实践。

后记:

爷爷教过我一个偏方,这个偏方确实帮人治过病。可是现在我只能想到三样:核桃仁二斤、芝麻二两、黄酒二两,那第四味是什么?是蜂蜜还是香油呢?当时太过自信自己的脑子了,哎,再想想。

昨天立秋,下了一场大雨,今天感觉空气已经清爽了不少,看着这样的天,我想疫情也就快过去了。“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是个好兆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