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趣味盎然 ---余映潮 《孔乙己》课例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长垣 吴明凡

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看似热闹非凡华而不实的课堂,一个是实实在在却索然无味的课堂。而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却是一节干货满满又趣味盎然语文课唐。那么余老师是如何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的呢?

一、干活满满的文学知识大放送1、知识归类,触类旁通比如在讲解“儿童视角”时自然联系到了《社戏》《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课文归类,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同样,在讲解“场景设置”时,也自然联系学生熟悉的课文,知道了“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退场”的场景,《最后一课》场景在教室。《社戏》的场景在船上。老师抛出一个新的知识,然后通过熟悉的课文再让学生触类旁通以此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在引入“比读”这一环节时,余老师依然是从熟悉的课文归类入手。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草三味书屋》《雪》《故乡》《闰土》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故乡的从前和今天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把视线落到4、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可见,对学生熟悉的课文进行归类进行一些文学知识的讲解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学生通过触类旁通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文学知识,并可以在课下举一反三加以运用。我们不得不佩服余老师的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2、恰当植入,拓展知识余老师在讲课中往往能恰到好处地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移植到课堂中。比如学生发言完毕,余老师这样说:“这是一篇小说。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孔乙己本身有弱点,正因此,他遭遇了许多令人同情的变化。”还有下面余老师对专家评述的引用,都巧妙地引领学生到纵深处阅读文章。(专家评述: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孔乙己的人生命运。)这些知识的恰当植入,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向纵深处阅读。

二、趣味盎然,能力提升看得见1.课内比读,精彩纷呈正如余老师所说,“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第二个板块“课中比读”,通过这一环节的 巧妙设计,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学生刚开始一上课对文意理解的发言基本上是没有个人独立见解的,从教材资料上搬来的一些概念化的东西。但到了“课中比读”这一环节,我们听着学生的发言,真的是拍案叫绝!此时学生的发言的确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在学生精彩的分析中,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孔乙己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不仅如此,学生也更深切地体会到鲁迅这位文学巨匠创作此篇小说的匠心所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画龙点睛的点播,助推能力的提升在整节课中,我们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余老师的发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开场白、过渡语、小结、还是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都是恰到好处,如点睛之笔。能很好地助推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课中比读”这一环节结束后,余老师这样总结--“还有,时令、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巨大摧残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思索孔乙己的命运及命运告诉我们的道理,也许就是个人原因,也许是社会原因。师:刚才大家阐述得很好,唯一不足的是手的用途阐述得不够到位。写字的手、读书的手、喝酒的手、数钱的手、被吊起来的手、爬走的手……写尽了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变化。”你看,余老师的总结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又来了一次提升。我们细心观看,就会发现余老师在给予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时,在鼓励肯定学生的同时,是对分析内容的深入剖析,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当然,这中肯又恰到好处的评价语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最是考察一个老师功力的关键所在。总之,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条理清晰,大量文学知识的植入使课堂干货满满,巧妙的“课中比读”环节的设计趣味盎然,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