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太富”到“都挺好”:当代青年人的人生僵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1

在聊“都挺好”这个故事之前,想先讲一个“我太富”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赐给了他的爱厨一把菜刀,刀的正面写着“旺德福”,背面写着“泰瑞宝”,刀脊上则写着“我太富”。

几十年后,皇帝死了,当年的小厨师也成了名震厨界的神厨,却从未琢磨透皇帝送刀刻字的涵义。

直到有一天,神厨背负着先皇赏赐的菜刀奔波江湖寻找接班人时,一名流落市井的普通厨子为他解开了这个谜。

原来,“旺德福”是wonderful(好极了)的意思,“泰瑞宝”则意味着terrible(糟透了),“我太富”是whatever(无所谓)的谐音。

想必故事讲到这,忠实的粉丝早就发现了,这是发生在《武林外传》里的诸葛孔方和李大嘴之间的故事。

2

十年之前,我们所热追的情景剧告诉我们,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生活仍然要继续——

不论结果好坏,只要做事时不被对“泰瑞宝”的顾虑绊住,一直朝着“旺德福”的一面看,丢失了得失心而永远怀着美好的念想去做,那么最后做得怎么样,“我太富”。

在过去,我们更愿意以对未来的诉求来要求现在的自己:

譬如想成为一名作家,所以从不放过任何可以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或提升写作能力的机会培养自己的文感;

想成为超级球星,所以即使大晚上的还下着小雨,还是会在空旷无人的篮球场上一遍遍地模仿喜爱球星的动作;

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每天抓着小伙伴进行着句句不离pardon,尬到空气爆炸的英文对话......

那时,我们是“我太富”模式的最佳代言人。

我们有一腔激情澎湃的热情和一颗敢想敢做的心,我们并不深信“付出就会有回报”,但我们都不否认,努力一些并没有什么坏处。

但是,在遇到了一系列的不管是环境带来的还是自身条件带来的挫折之后,在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三分钟热度过后,在我们处在“并没什么坏处”的阶段太久的同时又常常“得不到什么好处”的时候,我们渐渐陷入了“都挺好”的模式。

因为我们努力了,虽然没什么功利的收获,但也没见得有什么坏处,于是对“付出努力”这件事形成的自我慰安情绪孵化出了一种“都挺好”的心态:

没能像想象中的那样写出一本长篇,那就做新媒体写作吧,挺好的;

打球毕竟只是个人爱好,现在其他事情也多了,那就多打打野球吧,至少平时能锻炼身体,挺好的;

花了那么多时间在英语上,离流利听说还是差一大截,那就过个四六级就算了吧,挺好的......

十年过去后,当“我太富”的故事被“都挺好”取代,我们的视角似乎在这十年间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转换,即从十年前更愿意从现在看向未来,变成了如今更愿意从现在看向过去。

3

我之前问一个朋友,你是一个“都挺好”主义者吗?

他回答说是,尽管我听出他语气中有些不愿意承认。

他说,他花了很长时间去平衡内心的“我太富”主义和“都挺好”主义。

他心中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却也不想因此成为理想主义的牺牲品——会退而求其次,会让投机主义占上风,也会在保持对“诗和远方”的想象的同时接受“苟且”的诱惑和对自身惰性的放纵。

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他比我对自己更诚实。

他的话使我想了很多、很久,而且百思不得其解。

仿佛这样的境遇仅仅对于伟人而言才是杀伐决断扬名立万的战场,而对于我等庸人而言则是一场无止境的纠结编织成的僵局。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曾和我说过,他现在很后悔从前的自己没有努力,现在开始想要努力了,却也总控制不住自己。

“有些人不努力,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努力这件事;而我是那种明知道自己不努力,却还努力不起来的人——我比那些人更可恨。”那位朋友这么和我说。

我沉默。因为我想不出什么理由安慰他。

后来,我鬼使神差地对他说,至少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比那些没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要好了。但是有些事情,既然意识到了,就要管住自己做到......

现在回头看这件事,当时我用以劝慰朋友的话的逻辑起点,不就是“都挺好”的逻辑吗?至少现在都挺好的,所以也就没那么可值得难过——由此,我无可辩驳地沦为一个“都挺好”主义者了。

但是,经过这件事,我开始渐渐地发现,所谓的“都挺好”主义,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自我麻痹——“都挺好”意味着“并不坏”,即是说,还有改进和向前的空间,重要的是自我的警醒和约束能力。

而从“我太富”到“都挺好”的转变,与其说是理想主义正在缺失,我们变得更加现实了——

倒不如说,我们变得更加无奈,以至于不得不用“都挺好”的状态来武装自己,使自己不断适应这个越来越多的“我太富”者们不断被击碎的时代。

最后,祝所有的“都挺好”们,越来越好吧。

互动一波:

你会为发现自己正在持有“都挺好”的想法的时候感到羞愧(或者可耻)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