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发一份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的笔记给我可以么?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0-29
绪论(唐代)
教学内容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二、唐代文学的基本状况
一、唐代文学繁荣原因
(一)文化环境
(二)士人生活
(三)儒、释、道的影响
*
*
*
*
强盛的国力是文化发展的保证
唐朝的文化交融的表现
多种文化艺术的交互影响
唐人的文化心态
1.强盛的国力是文化发展的保证
(一)文化环境
* 太宗贞观四年(630)打败突厥,太宗被推尊为天可汗,唐朝成为东亚盟主
* 贞观八年(634)大败吐谷浑
* 贞观十四年(640)平定高昌
* 高宗显庆二年(657)打败西突厥

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馀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高峰。
唐前期图
唐中期图
唐西域边城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2.唐朝文化交融的表现
* 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华夷如一的思想。
*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
* 玄宗朝,李华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李华《寿州刺史厅壁记》)
章怀太子墓•礼宾图

* 通过外族移民入住,商旅往来,宗教传播,唐人的饮食、衣着、乐舞、生活趣味均杂取中外。
* 唐代彻底完成了南北文化融合,兼容并蓄,实现了内在文化的整合。
* 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
* 文化交融所造成的开放和开明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都有重要意义。

燕乐十部伎
* 燕乐:原指宫廷燕飨音乐。隋唐五代指雅乐以外全部艺术性音乐的总称。
* 唐贞观时完成的一套宫廷燕乐节目。
* 《唐六典》记载其编次是:一、燕乐伎,二、清乐伎,三、西凉伎,四、天竺伎,五、高丽
伎,六、龟兹伎,七、安国伎,八、疏勒伎,九、高昌伎,十、康国伎。
* 多用于国事仪式场合,体现了兼包华夷,以夏领夷的政治局面。
3.多种文化艺术的交互影响
* 史学:反伪饰,求真实
* 书法:纵横恣肆
* 绘画:诗画融通

* 雕塑:神形合一
* 音乐:兼容并蓄
* 舞蹈:博采众长
4.唐人的文化心态
* 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强盛的国力造就了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极端的表现就是自
信与狂傲。
* 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特别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二)士人生活
*
*
*
*
读书山林
漫游
入幕
贬谪
1.读书山林
* 唐代的一些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
* 唐代寒门士人读书的一条途径是寺庙、道观。唐代寺庙经济发达,可为贫寒的士人提供免费
的膳食与住宿。又藏书丰富,为士人读书提供方便。
* 曾读书山林的著名诗人:陈子昂、李白、岑参、刘长卿、孟郊、崔曙、颜真卿、李端、杜牧、
温庭筠、杜荀鹤等。
2.漫游
* 漫游名山大川
* 漫游边塞
* 漫游通都大邑
3.入幕
* 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除科举的常选好制科之外,入幕是一条重要途径。
* 不少士人,都有过幕府生活的经历,王翰、高适、王维、李白、岑参、杜甫、萧颖士、李华、
梁肃、元结、杜牧、李商隐都曾在幕府生活过。
* 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
都有影响。
4.贬谪
* 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
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

*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诸人都有这方面非常优秀的作品。
(三)儒、释、道的影响
*
*
*
*
儒学
佛教
道家
儒、释、道的融合
1.儒学
* 唐初修《五经正义》,已含有统一儒学解释权之意。
* 从立国之本说,儒学是基础。
* 在政权运作(如法律依据、社会结构与社会伦理等)方面,在人材选拔与使用方面,儒家思
想占统治地位。
* 士人入仕,致君尧舜,建功立业,持儒家入世的进取的精神。
2.佛教
* 佛教对于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

* 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佺期、宋之问、张说、孟浩然、王维、岑参、杜甫、李白、韦
应物、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人的作品中,都有佛教影响的印记。
* 佛教对唐文学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

* 佛教在唐代的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

3.道家
* 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 道教对于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些,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作家如王勃、卢
照邻、陈子昂、宋之问、张九龄、李颀、王昌龄、岑参、白居易、李商隐等人,都有神仙信
仰。
* 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传奇的想象力,使其情节更富于浪漫色彩。
4.儒、释、道的融合
* 在唐代作家中,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

* 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
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它们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唐代文学基本状况
唐代文学分期
* 前期
* 初唐(高祖武得 618~玄宗先天712)
* 盛唐(玄宗开元713~代宗永泰765)
* 后期
* 中唐(代宗大历766~敬宗宝历826)
* 晚唐(文宗大和827~哀帝天祐907)
唐代文学体裁
* 诗:成就最高
* 散文:影响深远
* 词:产生与探索
* 传奇小说:文言小说走向成熟
* 俗讲、变文:通俗文学的繁荣
第一章、隋与初唐文学
教学内容
一、隋代文学概述
二、初唐诗坛

(一)南北文学合流
(二)代表作家:
一、隋代文学
(一)南北文学合流
*
*
*
北方:粗犷深沉、慷慨苍劲
南方:清丽明快、委婉细腻
合流:相互影响、合而不同

(二)代表作家
*
*
*
卢思道:《从军行》
杨 素:《出塞》
薛道衡:《昔昔盐》
昔昔盐
二、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技巧成熟
(二)初唐四杰:题材扩大
(三)杜李沈宋:诗律定型
(四)陈子昂:风骨与兴寄
(五)张若虚:意境的创造
*
*
*
(一)贞观诗风:技巧成熟
初唐的诗歌创作,开始多述怀言志、咏史之作,刚健质朴。
贞观诗风发生变化,重拾六朝声律辞采,加以模仿。
贞观诗风逐渐走向宫廷化,咏物应制,华美典雅,注重技巧。

上官体:绮错婉媚
* 贞观诗坛的后期的重要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风称为"上官体"。

* 上官体: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宫廷台阁之外的别调:王绩的隐逸诗风
*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娉贤
妻,老莱藉嘉偶。孟光倘未嫁,梁鸿正须妇。——《山中叙志》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
识,长歌怀采薇。——《野望》
(二)初唐四杰:题材扩大
"四杰"的异同
* 其异:
* 四人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 其同:
* 有文才而自负很高,官小才大,名高位卑,有博取功名的激情,有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
* "四杰" 怀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的成就
*

*
反对上官体过分重视技巧,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这是初唐诗风变革的关键。

诗人的眼光由宫廷转向市井,诗人的情怀超越个人生活,进入对沧海桑田的感慨和对人生
哲理思索。

*
*
*

*
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唱和和咏物,到了王、杨时代,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
江山与塞漠。
王勃
滕王阁序
(三)杜、李、沈、宋:诗律定型
杜审言、李峤、沈佺期、宋之问:在当时五言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五律定型: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具有
关键性的意义。
七律定型: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把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
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诗律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四)陈子昂:风骨与兴寄
(一)复归风雅:
《感遇》

(二)风骨兴寄 :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
(一)复归风雅
*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 恢复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 作品或与政治活动相关,或述怀言志表现作者的侠肝义胆 ,具有昂扬壮大的气势。
感遇诗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
落,芳意竟何成。(二)

*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
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
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三四)
(二)风骨兴寄
* 提倡风骨和兴寄,远接建安风骨,表现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面貌,对于诗风变革有积极的推动
作用。
* 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
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 陈子昂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登幽州台歌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五)张若虚:意境的创造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

唐诗兴象,意境创造
* 所谓兴象:指形象中蕴涵着更为深远的意旨,形象能够引发超出其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

* 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
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第二章
盛唐诗人群体
教学内容
一、张说与张九龄
二、山水田园诗人
三、边塞诗人
四、盛唐气象
一、张说与张九龄
(一) 张说(667-731):一代文宗

(二)张九龄(678-740):开元名相
(一) 张说(667-731):一代文宗

处,恐作穷独叟。
* 《无家别》: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
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沉郁顿挫
*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
理,君岂弃此物。
*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
异,惆怅难再述。
(四)"萧散自然"的风格
水槛遣心
序》),
他有不少五言律、绝写得很出色。
* 注意锤炼字句。选择富于色彩、音声效果的动词或形容词把它们连缀成一句或一联,所以他
的诗中多有佳句。
* 善于捕捉精巧贴切的自然意象。在意象之间巧妙使用系连词,使之赢得更大的联想空间。
* 在语言的精炼和意象的富赡上,颇有些南朝谢灵运、谢朓的味道。

* 《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 《题魏万成江亭》:萧条方岁晏,牢落对空洲。才出时人右,家贫湘水头。苍山隐暮雪,白
鸟没寒流。不是莲花府,冥冥不可求。
* 《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山开斜
照在,石浅乱流难。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
* 《秋杪江亭有作》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寒渚一孤雁,
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 《湘中纪行》之十:空传古岸下,曾见蛟龙去。秋水晚沈沈,犹疑在深处。乱声沙上石,倒
影云中树。独见一扁舟,樵人往来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寄许尊师
3.缺陷
* 把刘长卿的众多诗篇放在一起读,就会发现单调重复的缺陷。中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所
批评的那样:"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如"华发"、"夕照"之类的意象,"青"、"白"之类的色
彩,屡见不鲜。
* 原因:生活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
(四)韦应物—澄淡精致
* 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左司郎中、江州刺史、苏州刺
史,后人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1.诗歌主题
①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如《睢阳感怀》、《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夏
冰歌》等。
《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
哭。

②类似陶渊明的田园诗。
他在官府里隐逸,在案牍公文间做着田园山林之梦。《唐国史补》:"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
地而坐"。他常与僧道论道参禅,或与诗人唱酬应和。

2.诗歌风格
* 韦应物诗有陶渊明的清新朴素,也有谢灵运、谢朓的精巧华美。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
一家之体。
* 他的诗中常有明丽典雅的诗句,经过精心修饰、具有色彩美、音乐美。
* 他的诗在意境上追求恬淡澄明、自然秀丽,在意脉上追求连贯流畅,在遣词用字上注意锤炼
推敲。
* 韦应物诗与王维较为相近,但他的那种意在脱俗的清峻格调,又不同于王维的出于禅理的空
灵。

*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
晏,离居更萧索。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 夏衣始轻体,游步爱僧居。果园新雨后,香台照日初。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符竹方为
累,形迹一来疏。 ( 《游开元精舍》 )
* 晦赏念前岁,京国结良俦。骑出宣平里,饮对曲池流。今朝隔天末,空园伤独游。雨歇林光
变,塘绿鸟声幽。凋氓积逋税,华鬓集新秋。谁言恋虎符,终当还旧丘。( 《月晦忆去年》 )

3.近体诗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四、元和诗坛(中唐后期)
(一)从大历到元和
(二)刘禹锡
(三)柳宗元

* 大历诗坛相对来说是唐代诗史上的低潮期,这个时期没有出现大诗人,诗歌的成就也不很突
(一)从大历到元和

出。
* 大历诗人对元和年间新的诗歌高潮的出现做了准备。如以俚语俗词入诗,发挥奇异想象,有
意识地吸收《诗经》、楚辞以来的各种前代风格等。
* 代表元和年代诗歌主要成就的创作,如韩愈、李贺奇崛瑰丽的歌行,元稹、白居易平易流畅
的乐府,刘禹锡、柳宗元充满情趣的民歌体和清峻明丽的七律,大体都能在大历、贞元诗人
那里找到某种联系。
(二)刘禹锡
1、生平
"古文运动"的目的
(二)古文运动的背景
3.盛唐
* 在开元、天宝年间,文风出现了缓慢的变化。
* 骈体文从典雅雍容而内容贫乏开始向质朴流畅、内容充实的方向转化。如张说的一些碑志,
李白、王维的一些书、序,都写来生动简洁,情理兼备,并且在骈中夹散,句式有了变化。
* 散体文章不仅在书信尺牍中,而且在记、论、表、铭、碑等文体中开始有了艺术性较高的作
品,如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及李华的《著作郎厅壁记》、元结的《自箴》、《七不如篇》等,
都写得很自然流畅。
4.中唐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一部分士大夫急于寻找挽救衰世的方案,他们认为,社会衰落
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儒家传统的社会规范而导致礼义沦丧,道德水准下降,因此
需要再次树立起儒学权威,以重新整顿社会秩序,包括肃清文坛上的颓败浮靡之风。于是,
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相继提出文体改革的问题。
* 韩愈继承前人主张,不仅在文道合一和文体改革方面提出了比先前更为明确具体的主张,他
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
* 柳宗元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了与韩愈相当的成就。
(三)古文运动的理论
1."文以明道"
韩愈
*

*
*
韩愈主张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韩愈所说的"道"不仅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
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亦指(甚至偏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他很重视"气"的作用,认为文章的好与坏,就决定于这种精神性的"气"充实与否。
韩愈把"文本于道"从外在礼法规范、道德信条对文学的制约转化为人的内在人格修养对文
学内容的决定。
第2个回答  2011-11-10
的撒的规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