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史铁生的创作年表?帮忙吧!

我要写关于史铁生《命若琴弦》的评论,请问大家知道命若琴弦创作于他的什么阶段吗?之前或之后有哪些作品?或者直接发个他的创作年表上来!谢谢啦!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截止至2002年)
1. 插队的故事(小说)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2.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附录:汪政 晓华的评论
3.宿命的写作(散文随笔)(约140000字)
《随想与反省》6300 ———《人民文学》86年?期
《答自己问》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语》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运设计》15000 ———――《天涯》90年9期
《随笔十三》15000 —————《收获》92年6期
《游戏 平等 墓地》6300 —《当代作家评论》92年
《给杨晓敏的信》3800 —————?
《谢幕》1000 —————《小说月报》92年?期
《没有生活》1600 ———————?
《爱情问题》10000 —————《钟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读书》94年6期
《记忆迷宫》3000 ————————《今天》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学》94年11期
《熟练与陌生》2000
《宿命的写作》1800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给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内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无病之病》2000———《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附录:许纪霖的评论
4.散文 随笔(约127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 ——广州《南风报》81年?期
《合欢树》2000 —————《文汇月刊》85年6期
《我的梦想》2000 ———《中国残疾人》89年1期
《文革记愧》4000 ————《东方纪事》89年1期
《我21岁那年》10000 ———《三月风》91年?期
《我与地坛》15000 ———《上海文学》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种》92年?期
《墙下短记》4000 ――――――《今日先锋》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诚》2000 ———————《北京日报》96年
《外国及其它》7000 —《华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说死说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关庙的回忆》6000 —《人民文学》99年10期
《病隙碎笔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笔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给李健鸣的三封信》11000—《钟山》2000年4期
附录:萌萌的评论
5.小说(约165000字)
《毒药》15600 —————《上海文学》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当代》86年6期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 的猜法》23000——《收获》88年6期
《小说三篇》20000 ———《东方纪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 的戏剧之设想》47000——《钟山》96年4期
附录:郭春林的评论
6.《第一人称》(小说)(约140000字)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42000———《文学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现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钟山》88年1期
《钟声》10000————————《钟山》90年3期
《第一人称》10000 —————《钟山》93年1期
《别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国幻记》10000 ———《北京文学》99年8期
《两个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附录:孙郁的评论
《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约410000字——《收获》97年1-2期
7.《务虚笔记(上)》(1-9章)
附录1:邓晓芒的评论
8.《务虚笔记(中)》(10-16章)
附录2:张柠的评论
9.《务虚笔记(下)》(17-22章)
10.《我的丁一之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7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参考资料:http://www.hywxw.cn/ns_detail.php?id=422&nowmenuid=40
第2个回答  2008-11-27
我与地坛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它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权利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去找史铁生
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来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陈徒手等哥们,到了那里还有我热爱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座山雕也是50岁。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地坛以及相关内容
九坛指的是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诸坛,这些都是明清帝王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地方。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10年)的社稷坛,是明代迁都北京所建的第一坛。 “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社稷成了封建时代国家的象征与代名词。明清两朝历代皇帝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要来这里(今中山公园)祭祀社神与稷神。
明初,皇帝对天地、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一起祭祀。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对诸神分郊祭祀,才在天地坛(今祈年殿,又名祈谷坛)的南端建起圜丘坛,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又有祭天台之称,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天坛内的祈年殿即祈谷坛(原天地坛),成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皇帝祈祀五谷丰登之处。地坛建在安定门外,是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在朝阳门外建有朝日坛,用于春分日祭日。阜成门外所建夕月坛,为秋分日祭月。位于永定门内西侧的先农坛,是祭祀神农氏之地,皇帝于春季第二个月的亥日吉时,来此』弓行祀礼,亲御耒耜“。太岁坛在先农坛东北侧,因太岁是值岁之神,皇帝于每年春、冬两季需择吉日来此祭祀,以求岁岁吉祥、国泰民安。先蚕坛位于北海公园东北隅,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已日,皇后要来此躬行桑礼,以示对农副业生产的关怀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