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论语八佾两则详细注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要重点字翻译 特殊句式(倒装说清楚类型如宾语前置等) 整句翻译

  “佾”是古人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这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这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季氏,指季平子,鲁国大夫,是鲁国权臣,把持朝政。按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但他居然摆出八佾,完全是以天子自居,与中央抗衡,这是大逆不道,违礼的行为。孔子认为季平子是大夫,不该忍心用天子的礼乐主持祭祀,这是对天子,国君的蔑视。

  孔子在谈论到季孙氏的时候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能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

  孔子为什么要在《为政》章以后讲到礼乐呢?

  《学而》章讲的是求学的宗旨。《为政》讲学的外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问。《八佾》则讲的文化精神。

  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首先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此处的至德是至美之德--孝悌也。要道是要约之道,礼乐也。所以孔子说:“先代的圣帝明王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德和具体鲜明的道理与方法来治理天下,以顺应天下百姓的心,因此天下的百姓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和和气气,互相没有怨恨。”在这里孔子明确指出礼乐的重要性。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乐”是音乐。《礼记.文王世子篇》中: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欢喜),恭敬而温文。 《礼记.乐记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因害怕而心跳)则王道备矣! 又云: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乐,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歼。 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至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又云:是故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间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又云: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以上只是简短的列举几条孔子关于礼乐的话。已经可以想见礼乐的重要性。而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也正是孔子慈心,悲心的全体显露。我们要了解领会其中的精神,才不辜负孔子一片苦心。

  所以,孔子讲完《为政以德》后,指出季平子“舞八佾于亭”的不德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又是多么的可怕,可怜。

  可耻是因为季平子他们竟然忍心作出违礼的事,实在是不知礼义廉耻。又因为他们的可耻行为,令有道德的人觉得他们是“可怜悯者”而他们公然违背礼义,很显然是在向鲁国国君及周天子展示淫威,显露犯上作乱之心,因而可怕。

  孔子说的这些话正是对季平子的行为感到可怕,可怜而发出的感慨之话呀!

参考资料:http://www.xici.net/b115819/d9879003.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7
孔子在谈论到季孙氏的时候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能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

孔子为什么要在《为政》章以后讲到礼乐呢?

《学而》章讲的是求学的宗旨。《为政》讲学的外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问。《八佾》则讲的文化精神。

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首先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此处的至德是至美之德--孝悌也。要道是要约之道,礼乐也。所以孔子说:“先代的圣帝明王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德和具体鲜明的道理与方法来治理天下,以顺应天下百姓的心,因此天下的百姓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和和气气,互相没有怨恨。”在这里孔子明确指出礼乐的重要性。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乐”是音乐。《礼记.文王世子篇》中: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欢喜),恭敬而温文。 《礼记.乐记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因害怕而心跳)则王道备矣! 又云: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乐,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歼。 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至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又云:是故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间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又云: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以上只是简短的列举几条孔子关于礼乐的话。已经可以想见礼乐的重要性。而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也正是孔子慈心,悲心的全体显露。我们要了解领会其中的精神,才不辜负孔子一片苦心。

所以,孔子讲完《为政以德》后,指出季平子“舞八佾于亭”的不德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又是多么的可怕,可怜。

可耻是因为季平子他们竟然忍心作出违礼的事,实在是不知礼义廉耻。又因为他们的可耻行为,令有道德的人觉得他们是“可怜悯者”而他们公然违背礼义,很显然是在向鲁国国君及周天子展示淫威,显露犯上作乱之心,因而可怕。

孔子说的这些话正是对季平子的行为感到可怕,可怜而发出的感慨之话呀!
第2个回答  2008-12-08
一、文章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4、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3、《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

2、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十五、积累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