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主要涉及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这一理论与相对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并在化学等学科和许多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数函数。粒子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量子态的概念、运动方程、理论概念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对应规则和物理原理。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并解释了光电效应。1913年,玻尔建立原子的量子理论。
20世纪初,为了解释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在此基础上,海森堡、薛定谔等人分别提出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者后来被证明是数学等价的。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结合,产生了相对论量子力学,进一步发展出量子电动力学,构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是薛定谔方程,它描述了量子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因果性和物理实在问题。在量子力学中,体系的状态有两种变化,一种是按运动方程演进的可逆变化,另一种是测量引起的不可逆变化。因此,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律在微观领域失效了,量子力学中的因果律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因果性——几率因果性。
量子力学用量子态的概念表征微观体系状态,深化了人们对物理实在的理解。微观体系的性质总是在它们与其他体系,特别是观察仪器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人们对观察结果用经典物理学语言描述时,发现微观体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或主要表现为波动图像,或主要表现为粒子行为。而量子态的概念所表达的,则是微观体系与仪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表现为波或粒子的可能性。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力学量只能处在它的本征态上,所表现出来的值是分立的,因此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值,就会出现不确定值。在经典物理学中,可以用质点的位置和动量精确地描述它的运动。但在微观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告诉我们,如果要更准确地测量质点的位置,那么测得的动量就更不准确。也就是说,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而也就不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
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对相关学科和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