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句,什么是律诗?

如题所述

绝句

绝句这个名称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将五言四句的小诗,称为绝句。在流行过程中,经过一些诗人的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
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以外,其中第二、第四两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
在字的平仄安排上,要求每句中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字要平仄交错,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同节拍字要平仄对立,第二、三句间节拍字要平仄相粘。绝句诗第一句 (不包括这句不用韵的末一字)和第四句,两句在节拍上的平仄安排是一致的;而第二句和第三句除韵脚外,两句节拍的平仄安排也是一致的。

律诗

律诗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每一种都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也和绝句一样,在南朝齐梁时就有这种形式出现,只是格律还不完备。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七律方才形成。律诗常见的都是用平声韵脚。律诗用韵的地方是一、二、四、六和末句。第一句既可用韵,也可以用邻韵或不用韵;如果不用韵,句末一字一般都用仄声。律诗字句间的平仄安排,也和绝句一样,要求一句之中,节拍字平仄交错;第一、二句之间,第三、四句之间,第五、六句之间和第七、八句之间,平仄对立;第三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五句和第四句之间,第七句和第六句之间,平仄相粘。
律诗还必须讲对仗,每两句称为一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又称“腹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就规定必须要用对仗,就是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象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也就是两副对联。
例如晚唐诗人韦庄作的七律《夜雪泛舟游南溪》的中间两句:

┌两岸严风吹玉树,
颔联┤||---||
└一滩明月晒银沙。
(-)-(-)||-⊙
┌因寻野渡逢渔舍,
颈联┤--||--|
└更泊前湾上酒家。
||--||⊙
其中颔联出句的词组结构是两岸、严风、吹玉树,对句的词组结构是一滩、明月、晒银沙,都是二、二、三字组成的三个词组,对得非常工整。再看它的词性相对情况:“两岸”是由数词“两”和句词“岸”组成的词组,而下句的“一滩”,也是由数词“一”和名词“滩”组成的。“严风”,“明 月”,都是由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词组。“吹玉树”动宾结构,“晒银沙”也是用同样词性的字组成的。
五言律诗四十字,七言律诗五十六字中,基本上不允许出现重复字。这是律诗的一般规律,但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叠字对,和李商隐《当句有对》中“池光不定花光暝,日气初涵气乾”之类的当句 对,则还是算合乎格律的。

参考资料:http://qts.zww.cn/#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09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第四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压韵。声调应平仄相对。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如崔颢《黄鹤楼》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也有有意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第二、四、六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仿效。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
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
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
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
30韵,
入韵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
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
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第3个回答  2020-04-03
律诗是中国
近体诗
的一种,
格律
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
五律
,七律

排律
三种。
特点
律诗发源于
南朝
齐永明时
沈约
等讲究
声律
、对偶

新体诗
,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
沈佺期
、宋之问
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
五律
、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
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
首联
),第二联为
颔联
、第三联为
颈联
、第四联为结句(
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
格律
要求也适用于
绝句

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如崔灏的【黄鹤楼】就是典型代表。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中国经典
诗歌
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
对于“
绝句
”的称谓,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

绝句
”又叫“
绝诗
”,或称“
截句
”、“断句
”,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
首尾
、前二、后二、
中二
)。
作品赏析
第二种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
五绝
、七绝
,也偶有六绝。
说明
绝句称谓的第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关于绝句是截取律诗之半的说法,清代思想家
王夫之
曾经指出过:“
五言绝句
自五言古诗
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
律诗
之前,律诗从此出,遂令充畅尔。有云,绝句或截取律诗一半,或截前四句,或截后四句,或截首尾各两句,或截中两联。审尔,断头刖足,为刑人而已。不知谁作此说,戕人生理!”而《
声调谱
》作者
赵执信
也指出过:“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非近体后人误以绝句为截律诗,故致多此一问。”由此可见,截句的说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臆断,不足为信。
分类
按格律分类
按照诗歌
格律
,绝句分为
律绝

古绝
。律绝是
律诗
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
《玉台新咏》
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
古绝句
”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见。
按字数分类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特点
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五绝
(1)平起式
两字压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4个回答  2019-06-15
1、释义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2、特点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如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典型代表。
  3、形式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