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的问题

满族的聚集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目?
白族的聚集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目?
蒙古族的聚集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目?
壮族的聚集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目?
风雨桥是那个民族的?
竹筒饭呢?库尔班节呢?手扒肉呢?那达慕大会呢?扇舞呢?吃新节呢?打糕呢?

急!好的追加分!最高200!

  满族:人口1000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有少数三句在全国各大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族与汉族长期杂居,致使满族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的差异逐渐缩小。满族的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形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其有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满清入关以后,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满族一般实行土葬。多有吸烟、饮酒的嗜好,禁食狗肉。
  白族:80%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和湖南桑植等地方。大多信仰佛教,少数信仰道教。崇尚白色,男女多穿白色对襟衣及黑领卦。大理一带的白族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丝绒短卦或红色坎肩,下穿蓝布宽裤,以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或盘辫于头顶。脚穿绣花鞋,佩戴银饰。主要民俗节日有三月街、绕三灵、耍海会、春节等。三月街是流行于大理等地最盛大的节日,主要活动是祭祀观音,后发展为物资交流会,会期为5-7天。
  蒙古族:现有人口500余万。主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另有少数散居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信奉藏传佛教。能歌善舞,喜爱摔跤、赛马。服饰大体分为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四部分。蒙古族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叉,领口较高,纽扣在左侧。民俗节日有“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小年和大年等。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全国有16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区的60多个县市。其余分布在云南文山、湖南江华、广东连山和贵州从江等地。壮歌久负盛名,以情歌、山歌居多,定期举办对歌赛歌“歌圩” 盛会。壮锦和刺绣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
  风雨桥(wind-rain bridge)侗族独有的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
  竹筒饭:遍地竹林的阿里山区,竹简饭为其特色小吃,尤其广为当地邹族族人所运用;传统的做法是以桂竹的竹筒内装生糯米,再以高丽菜或山酥塞住筒口后炭烤,一会即可闻到浓浓的竹香,待烤熟后即拨开竹筒,长条的白饭外围裹着一层透明的竹膜,桂竹的清香混合着饭香扑鼻而来,香嫩可口。 若配上阿里山特产哇沙米加酱油的沾酱,即是风味十足的邹族美食。此外亦有直接在竹筒内加上佐料的新做法,别具滋味。
  库尔班节:又叫宰牲节、库尔班节、尔德节等,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在我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其音译为“库尔班节”。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布和力麻哈”,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一种简便而实惠的待客方法。手扒肉的作法是把调选好的牛、羊肉,切成若干块(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不加调味品。他们认为牛和羊吃着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出美味爽口的肉来。手扒肉是手扒着吃,不用其它餐具。但按照鄂尔多斯蒙古族习俗,吃手扒肉有一定的规矩,较多见的就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肉进餐。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及小段肥肠敬客。小孩子不能吃羊、牛骨髓、尾巴肉等。
  手扒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翰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扒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狍兽类的肉均可烹制手扒肉吃,但通常所讲的手扒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扒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那达慕大会: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吃新节: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打糕:打糕是把糯米熟后捶打而成的。食用时切成块,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等,吃起来筋道,味香。因此,朝鲜族历来把打糕当作上等美味,每逢年节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贵宾时,都要做打糕。打糕是朝鲜族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因为它是将蒸熟的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槌捶打制成,故名“打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0
满族:人口1000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有少数三句在全国各大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族与汉族长期杂居,致使满族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的差异逐渐缩小。满族的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形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其有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满清入关以后,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满族一般实行土葬。多有吸烟、饮酒的嗜好,禁食狗肉。
  白族:80%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和湖南桑植等地方。大多信仰佛教,少数信仰道教。崇尚白色,男女多穿白色对襟衣及黑领卦。大理一带的白族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丝绒短卦或红色坎肩,下穿蓝布宽裤,以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或盘辫于头顶。脚穿绣花鞋,佩戴银饰。主要民俗节日有三月街、绕三灵、耍海会、春节等。三月街是流行于大理等地最盛大的节日,主要活动是祭祀观音,后发展为物资交流会,会期为5-7天。
  蒙古族:现有人口500余万。主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另有少数散居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信奉藏传佛教。能歌善舞,喜爱摔跤、赛马。服饰大体分为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四部分。蒙古族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叉,领口较高,纽扣在左侧。民俗节日有“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小年和大年等。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全国有16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区的60多个县市。其余分布在云南文山、湖南江华、广东连山和贵州从江等地。壮歌久负盛名,以情歌、山歌居多,定期举办对歌赛歌“歌圩” 盛会。壮锦和刺绣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
  风雨桥(wind-rain bridge)侗族独有的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
  竹筒饭:遍地竹林的阿里山区,竹简饭为其特色小吃,尤其广为当地邹族族人所运用;传统的做法是以桂竹的竹筒内装生糯米,再以高丽菜或山酥塞住筒口后炭烤,一会即可闻到浓浓的竹香,待烤熟后即拨开竹筒,长条的白饭外围裹着一层透明的竹膜,桂竹的清香混合着饭香扑鼻而来,香嫩可口。 若配上阿里山特产哇沙米加酱油的沾酱,即是风味十足的邹族美食。此外亦有直接在竹筒内加上佐料的新做法,别具滋味。
  库尔班节:又叫宰牲节、库尔班节、尔德节等,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在我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其音译为“库尔班节”。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布和力麻哈”,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一种简便而实惠的待客方法。手扒肉的作法是把调选好的牛、羊肉,切成若干块(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不加调味品。他们认为牛和羊吃着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出美味爽口的肉来。手扒肉是手扒着吃,不用其它餐具。但按照鄂尔多斯蒙古族习俗,吃手扒肉有一定的规矩,较多见的就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肉进餐。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及小段肥肠敬客。小孩子不能吃羊、牛骨髓、尾巴肉等。
  手扒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翰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扒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狍兽类的肉均可烹制手扒肉吃,但通常所讲的手扒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扒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那达慕大会: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吃新节: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打糕:打糕是把糯米熟后捶打而成的。食用时切成块,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等,吃起来筋道,味香。因此,朝鲜族历来把打糕当作上等美味,每逢年节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贵宾时,都要做打糕。打糕是朝鲜族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因为它是将蒸熟的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槌捶打制成,故名“打糕”。
第2个回答  2008-10-03
http://www.china.com.cn/ch-shaoshu/给你个网址,自己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