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哀韦杰三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朱自清先生以《背影》而闻名文坛,足以见其刻画人物的功力,这里除文字技巧外,感情因素是把握文章主体的砝码。在文章《哀韦杰三君》中,朱自清以浓郁的悲怆之情,追忆了一位可爱的青年学生,其情之切,哀之深,令人掩卷唏嘘,感叹丛生。

  善于捕捉人物最显著的特征,以达到难忘的境地,这是朱自清人物散文中常见的刻划手法。在朱自清的笔下,韦杰三君是一位温雅的少年,他与朱自清相识,是经同乡介绍,初次见面,韦杰三诚恳、尊师的举止便给朱自清留下了“可爱”的印象。后来韦杰三的国文课被分配在别的老师班里,他很想转到朱自清班上没有成功,但每每与朱先生相遇便微笑致意,敬师如故。作者一路叙来,娓娓而谈,如道家常,于平淡的感情色彩中流露出对青年学子的怜爱之情,接下来作者进一步了解到韦杰三家境困顿,他自己的学费,一半是靠休学做教员弄来的,一大半是向人告贷来的。他虽穷,但绝不愿平白接受人家的钱,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干的”,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至此,这个年轻可爱的少年,在作者的笔下闪现出最耀眼的生命之光,然而犹如一曲悲壮的交响乐未及高潮便戛然而止,3.18执政府的大屠杀,折断了韦杰三青年学子花一般的生命。作者用异乎寻常的冷静追叙了与韦杰三诀别的情境:这天早晨作者与韦相遇,“他照平常一样,微笑着向我点头”,游行回来的晚上,作者得到消息传闻韦杰三已死,然而无意中从学生会布告栏中得知韦杰三仍活着,作者转悲为喜,翌日便往城里协和医院探望,因迟了一个钟点,未能与韦杰三见面,21日得到消息——“这回他真死了!他死在二十一日上午一时四十八分,就是二十日的夜里,我二十日若早去一点钟,还可见他一面呢”。这看似冷静的描述,实在是蕴含着作者巨大的悲哀。古人说: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哀之,过于恸哭。作者对学生的真情厚意,在极力抒写由衷的抱憾与痛惜的烘托下,显得更深更切了,由此可见作者行文布局的匠心。

  作者曾多次刻划韦杰三的微笑,反复咏叹一个可爱的生命“他的微笑显示他纯洁的心,告诉人,他愿意亲近一切;我是不会忘记的。还有他的静默,我也不会忘记。”他的音容笑貌铭心刻骨般永留在先生的记忆里:“他的静默里含有忧郁,悲苦,坚忍,温雅等等,是最足以引人深长之思和切至之情的”。然而在入殓仪式中,朱先生面徒遭强暴的韦杰三遗容却进行了这样的文字描述:“他的两颧突出,颊肉瘪下,掀唇露齿,那里还像我初见时的温雅呢?”前后形象的强烈反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朱先生于23日满怀义愤写下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一篇血与泪的控诉,那么这一篇《哀韦杰三君》则是一曲哀转百回的挽歌,这里作者的哀痛是广博的,它超越了师生间个人的不幸,是作家哀叹社会、民众;是丧失理想与希望的悲哀,而这种痛苦是比任何不幸都来得更为椎心疾首,因而文章从一开始便以“哀”定下了基调,青年学子的可敬可爱,抱憾终生的诀别,无不弥漫着作者那至深至切的哀痛。在笼罩着哀苦、痛惜、悲愤的文字氛围里,朱自清先生用笔墨在呼唤着青年学子不屈的灵魂“韦君,我们失掉了你,更将从何处觅你呢?”这使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4
《哀韦杰三君》也是记述“三、一八”惨案中被害的清华学生韦杰三, 字里行间弥漫着对“ 可爱的韦杰三”的惋惜和怀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