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吗?

经常较多的摄入含糖类食品会使得糖尿病的机率增加吗?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吃多了真的会得糖尿病吗?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人们常常提到的糖尿病一般指的是2型糖尿病。事实上,目前并未发现摄糖量和糖尿病之间有特别明确的关系,但有研究还是发现了一些关联:年龄较小的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比较喜欢喝甜饮料。
严格来讲,这些饮品能让人的味蕾感受到甜味,说明含糖量已经超过了10%。而糖本身就属于热能物质,如果长期喝甜饮料,就会导致额外的热能摄入,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变胖。而肥胖正是造成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因此要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
那么,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以下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年龄大于45岁的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2.久坐人群。因为机体中糖的代谢常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当一个人在运动的时候,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就特别强;如果肌肉摄取了葡萄糖,那么血液中的糖量就会降低。而久坐的人缺少运动,因此容易患病。
3.睡眠时间短的人群。由于晚上经常加班,这类人的身体总是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升糖激素的分泌十分旺盛,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这些升糖激素分泌较多,血糖自然会超过正常水平。这类人多休息、多睡觉,血糖就可以降下来。
4.肥胖人群。肥胖者体内多会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意味着人体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效率下降,因此机体要代偿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可以发挥降低血糖作用;另外,胰岛素搬运血糖的工作量也会加大。正是胰岛β细胞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才导致胰岛功能受损,机体出现永久性高血糖,即发生2型糖尿病。
3.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在20~30%,而糖尿病人当中50%是有脂肪肝的。这里的脂肪肝特指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人体摄入的热量过多,未消耗的能量藏在肝脏内,长期积累而形成。
4.高血脂人群、甘油三酯高的人群。这和中国人的饮食偏爱分不开,爆炒、油炸食物是餐桌上的常客,其中含食用油量过多,造成患病风险高。
5.有巨大胎儿生产史的女性。一般来说,孩子的出生体重应该控制在3公斤左右。如果胎儿过大,其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而且母亲也容易得糖尿病。
人们要意识到定期筛查血糖的重要性,而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视开展并发症的检查。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贾伟平进行科学性把关。专家擅长糖尿病的个体化诊断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在看病时,经常有人问医生:经常吃糖会得糖尿病吗?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这个“糖”是指什么糖,是多糖还是单糖与双糖。如果所说的“糖”是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多吃些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有些学者提出,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能提高人群的糖耐量,反而是防范糖尿病发生的一道有益屏障。
但是,如果我们所说的“糖”是指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单糖与双糖,经常吃确实会引发糖尿病。西方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和其食用糖的消耗量明显高有关。研究表明,大量摄取单糖、双糖,一则可促使肥胖率增高而使糖尿病增多,二则将会使许多隐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转为显性,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人数,这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
应该强调的是,老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罹患糖尿病。有不少老年人本来就是隐性糖尿病或轻症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空腹时做血糖、尿糖检查也往往正常,若不查餐后血糖根本不知其患有糖尿病。此种情况下如果大量摄入单糖、双糖或输入葡萄糖,就会迅速演变为显性糖尿病,如再不注意,未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则会进一步演变成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危及生命,所以老年人要尽量少吃糖和甜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18
●吃糖≠糖尿病
一些朋友一提到“糖”马上联想到“糖尿病”。其实,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当然,如果一个人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患糖尿病的风险较体重正常者增高。但正如前述,肥胖或超重绝非糖类一家的“功劳”,而往往是“糖类+脂类”结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脂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糖类。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糖简单地划“等”号。
巧吃糖
不犯忌
全国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其中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和肥胖发病率较高。为此,不少人以为吃糖就是导致这些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其实,并不尽然……
●吃糖不一定发胖
在一些人的眼中,糖和脂肪一样,是饮食的“禁区”。人们之所以禁糖,无外乎担心吃糖长胖。但糖的整体产热功效远远不及脂肪,加之糖类在体内不能大量储存,在需要能量时,肝脏和骨骼肌中蓄积的少量糖分仅够24小时的需要,其余则全部需要脂肪的援助。
因此,在发胖方面,糖的“贡献”要远远逊色于脂肪。当然,体内消耗不了而剩余的能量,即便是由糖新产生的,也要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因此吃糖与发胖之间,关键在于适量,而非一个“禁”字了之。
●吃糖≠糖尿病
一些朋友一提到“糖”马上联想到“糖尿病”。其实,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当然,如果一个人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患糖尿病的风险较体重正常者增高。但正如前述,肥胖或超重绝非糖类一家的“功劳”,而往往是“糖类+脂类”结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脂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糖类。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糖简单地划“等”号。
●科学吃糖四个“不”
1.餐前不要吃糖果。
甜食有一种特性,可以延缓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抑制食欲。有些人因某种情况在餐前半小时饮用了一杯高糖的饮料,结果导致正餐食量大减,营养摄入失衡。因此,每餐前1小时应禁用任何甜食、糖果。
2.餐后不宜马上食甜品。
餐后立即进食糖果,可造成血糖负荷过大,胰腺就要加倍工作以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胰腺会因疲倦而怠工,导致病变。享用甜品的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等。
3.空腹别吃甜品、糖果。
空腹状态下进食甜品,会导致胃肠胀气、胃酸分泌过多、出现恶心、反酸和烧心感。还有人以一杯甜饮料替代正常早餐,认为这样做“方便快捷”。其实空腹饮用甜饮料会造成糖分迅速吸收,血糖瞬间升高,使胰岛素大量分泌来降低血糖,结果可能导致血糖过度下降,出现低血糖反应,不仅严重影响上午的工作和学习,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4.部分人士不宜吃糖。
不可否认,确有部分人士不能或不宜吃糖果,或者必须在营养师的指导之下才能适量吃糖,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胃肠功能弱、胃炎和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等
第3个回答  2019-08-13
这是相对而言,各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吃多糖不是都得糖尿病,而是在具备其他发病原因下提高了发病率.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一、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已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特殊的HLA有关,危险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
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二、病毒感染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
三、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四、继发性糖尿病
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五、其它诱因
(一)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第4个回答  2019-06-01
糖吃多了要流失身体里的“钙”
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有这样一项结论: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食糖过多,还可导致骨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症。
现在很多国家的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死亡率与该国国民糖消费水平成正比。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更是语出惊人:嗜糖之害胜于吸烟,长期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能使人寿命缩短20年。让“生活更甜蜜”的糖,怎么转眼间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大敌呢?
【此糖非彼糖】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学教研室主任韩萍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里说的人体不宜多吃的“糖”是指经过提炼后的白糖和食品、饮料加工中常用的糖浆,不包括水果、谷物里含的糖。我们常吃的白糖,其纯度非常高,能达到99%以上,其中几乎不含其他任何营养物质,只有大量能量,精制白糖含的热能可达4000大卡/克。而水果、蔬菜、谷物里含的糖,不是单纯的糖,除了糖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其他物质。
【嗜糖危害多】
韩萍说,食糖是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必然会使胃、肠道PH值偏离正常,导致酸性体质发生,从而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罹患多种疾病。目前,医学界公认糖摄入量过多可导致以下病症发生:
首先,吃糖过多易患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类疾病,这是因为经常吃甜食,食物中的糖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极易腐蚀牙齿,使牙齿渐渐被破坏形成龋洞,结果发生龋齿。
其次,吃糖过多易导致骨质疏松、脊柱侧弯、骨折发生率增高,易造成维生素和钙、钾等物质缺乏。这是因为白糖在体内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经常吃糖必然会造成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缺乏。同时,人体摄入甜食后,易产生饱腹感,进而影响人体对其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时间一长,会导致营养缺乏,抗病能力下降。
再次,因糖能降低体内脂肪的消化利用,摄入较多时,会造成人体脂肪大量堆积而使人发胖,长期过多食用食糖还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人体内环境失调,进而促使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
此外,有美国科学家认为,儿童多动症、智力低下及自闭症都与儿童嗜糖有关。日本科学家认为,白糖能无情地消耗体内本来就不多的无机盐,能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直接影响,会使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使机体难以消灭癌细胞。
【可适当吃红糖】
韩萍说,人们喜欢吃甜味食品,除了口感好外,也有人认为吃甜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因此马上戒除有一定难度,如果有人实在难以戒“糖瘾”,可适当吃些红糖,因为红糖是粗制糖,没经过精炼和脱色工序,它含有较多的铁、钙、钾、镁等矿物质,具有一定营养价值,吃红糖也有利于人体内酸碱平衡。此外,低聚糖和糖醇类甜味剂,也可适当吃些。
韩萍说,对于正常人来讲,日常饮食中没必要专门加糖,但对某些特定人群,还是应当食用的,如低血糖的人,在感到饥饿时,吃块糖、喝杯糖水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