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战舰有什么样的发展?

如题所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苦心建立起来的公海舰队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是德国人唯一一次企图突破封锁的努力,它也是战列舰时代最大和最后一次舰队决战,一共有265艘各类军舰(其中英国149艘,德国116艘)、10万名左右海军官兵参战。这场海战被称为是一场“双赢”的战争,因为交战双方都声称自己取得了胜利,而且也都拥有颇具说服力的理由。就战术层面而言,德国人无疑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实力明显占优的英军损失14艘战舰(1.55000吨),德国有ll艘战舰被击毁(61000吨),英方死伤人数为6094人,而德方为2551人。但是,德国海军未能实现打破海上封锁的目标,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德国公海舰队从此被堵在北海,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有所作为,所以,从战略层面看,赢家应该是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至此,德国建设大海军的历程划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舰巨炮已经是各国海军一致的道路,主炮开始追求16英寸的大口径,而装甲要抵得住同型火炮的威力,速度一般要在23节以上。当时日本的“加贺”级、美国的“南达科他”级、“列克星顿”级等都是即将出笼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但是,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了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结果这些舰只中途夭折,一部分成为了

航空母舰,一部分则解体了事。1922—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5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狮”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5艘“依阿华”级战列舰,日本“大和”号战列舰并计划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建造了4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建造了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并计划再建造3艘改进舰;德国海军建造了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并开工了2艘H级舰;日本海军建造了2艘“大和级”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甚至30节以上。其中“大和”号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27节,舰上装有三联装460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座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整个战舰光是装甲就重达21266吨!但是,“大和”号已经是“大舰巨炮主义”时代的最后篇章。1945年4月7日,在美军280架飞机的攻击下,“大和”号一炮未放就葬身海底。事实上,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各国就已经意识到,航空母舰和潜艇已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所以都将大部分资源用作建造航母或潜艇,而战列舰也由主力降为航母编队的警戒舰和炮轰陆地目标的军舰。在战争后期仅有美国和英国还在继续建造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人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两年之后,这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