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宫是否也有端门、午门?

如题所述

“端门”——正门、第一道门的意思。北京、南京的老皇城都有端门。

“午门”——南门的意思。因为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午”就是正南。所以故宫的南门就叫“午门”了。

端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明清两代皇帝出巡、祭祀等活动时、离开皇宫出午门以后,一定要先登上端门,寓意着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待天安门外百官迎候,黄土洒水铺路等仪式完毕、敲响端门大殿内的铜钟,才浩浩荡荡离开端门。皇帝回宫时,端门鸣钟,午门敲钟,寓意者一个历程有圆满终端。

端门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中保护最好的古建筑之一,端门城楼也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出巡、回銮,举行大典时,依仗队取出各种依仗,整齐排列在甬道两旁,钟鼓齐鸣,逶迤三华里,以显示封建皇权的威严。

其实端门的修建是为了延续周制中对皇宫建筑的要求,周制要求皇宫之前要有5道门。在北京(南京)明皇宫的修建表现了这一点:丽正门(前门)、大明门(中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

从文献上看,隋代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可见端午一名的出现也相当早。而端午又有午日、午时节、重午之称,如果假设“午”字是由初五辗转演变而来,则这些以“午”为核心的别名就很难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故宫五门之中,有端门、午门。南京明故宫遗址、凤阳明中都遗迹都有端、午二门。从史籍记载看,历代提及端门不下百余次。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吕太后本纪》:“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但端门的由来可能更早。《广韵·二十三魂》引《周礼》云:“公卿大夫之子,入王端门之左,教以六艺,谓之门子。”传统天文学将太微垣南的四颗星中的中间两颗称为端门,两侧为左、右掖门。这一称法在《史记·天官书》中就以出现。太微垣象征天庭朝政的所在,垣南正中之门为端门,显然这是将地上的制度移植到了天上。这些记载显示,端门的由来可能非常久远。

正史中,有关午门的记载始见于《明史》,和端门出现的频率不相对称。这或许和端门通常是宫城正门,历史事件较多发生在此有关。但元杂剧《承明殿霍光鬼谏》中有“登午门君王望影楼”。此外,宋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咱八辈儿称孤道寡,目今住在西华门东,东华门西,后载门南,午门之北,大门楼里面。”查证于《宋史》,汴京宫城南面几个正门的名称,虽然几经改易,但未见有“午门”或“端门”之名。不过徽宗赵佶自己在词中却数次提到端门。这意味着,端门和午门之称在当时可能已成为一种传统,正如唐代的金銮殿之名一直被用来指称宫城正殿一样,午门很可能和端门一样是早期宫城制度的一部分。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397544

从上文就可以推出唐代甚至更早就存在端门及午门的说法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