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五年级上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如题所述

关于桂花的美好回忆如下:

有一天早上走到学校门口闻到了一股香味,妈妈说这是桂花香,桂花一般农历八月开花,别看小小的花瓣却很香。有一种茶叫桂花茶,喝起来很香。我想要摘一枝妈妈说这是公共财物不能随便采摘要爱护它们。

《桂花雨》是2010年10月1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作者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扩展资料: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引起人们很多美好的遐想。

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全文充盈着桂花香。其中“摇花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母亲对故乡的怀念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充分地朗读和对文本的扩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2
桂花雨五年级上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桂花雨》之后,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的回忆:
桂花使“我”回忆起八月台风季节,母亲总担心台风会吹落桂花;桂花盛开时,香飘四溢;“我”抱着桂花树摇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等。
《桂花雨》的作者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桂花雨》是2010年10月1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作者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1]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书名
桂花雨
又名
Osmanthus Rain
作者
琦君
原版名称
桂花雨
译者
琦君
旧书九成新/桂花雨 琦君
包邮
¥25.00
古物潮玩 智能小程序
去购买
旧书九成新 桂花雨--A115753
包邮
¥24.00
古物潮玩 智能小程序
去购买
快速
导航
教材解读教案设计桂花简介
作品鉴赏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第2个回答  2019-09-06
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22
桂花带来的是日益深重的思乡之情,所谓只恋家长一捻土,不恋他乡万两金。桂花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愁,是沉浸在桂花香里的邻居们,是如雨而下的花瓣,是朋友们和睦相处的快乐,自然不是外乡那只有花香没有故人的桂花可以比较的。桂花带来的是日益深重的思乡之情,所谓只恋家长一捻土,不恋他乡万两金。桂花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愁,是沉浸在桂花香里的邻居们,是如雨而下的花瓣,是朋友们和睦相处的快乐,自然不是外乡那只有花香没有故人的桂花可以比较的。桂花带来的是日益深重的思乡之情,所谓只恋家长一捻土,不恋他乡万两金。桂花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愁,是沉浸在桂花香里的邻居们,是如雨而下的花瓣,是朋友们和睦相处的快乐,自然不是外乡那只有花香没有故人的桂花可以比较的。
第4个回答  2020-09-22
这个我觉得你可以直接就是说这个桂花雨带给我们的很多东西的,这个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下面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来源于百度百科!!!

嗅觉由位于嗅觉细胞树突末端的嗅觉纤毛所接受,然后传送到细胞质,接着到达神经元的输出延伸物--轴突。轴突会穿越筛骨板与前脑叶下侧的两个嗅球会合,嗅球本身藉着嗅脚与大脑相连;嗅神经就是在此开始分支,往内嗅中枢和外嗅中枢分布,直到大脑的嗅觉区里。
还有许多的组织参与嗅觉感知的工作,它们藉着神经纤维和大脑的嗅觉中枢相连。除了对气味的感知之外,嗅觉器官对味道也会有所感觉。当鼻粘膜因感冒而暂时失去嗅觉时,人体对食物味道的感知就比平时弱;而人们在满桌菜肴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菜时,菜肴散发出的气味,常是左右人们选择的基本要素之一。
嗅觉绝对阈限值
长期以来,嗅觉一直是我们所有的感觉中最为神秘的东西。我们还不知道识别和记忆约1 万种不同的气味的基本原理。不过,20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的理查德. 阿克塞尔(Richard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 Buck)已经解决了该难题,他们一系列的开创性研究阐明了我们的嗅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两位获奖者在1991年合作发表了基础性的论文,宣布他们发现了含约1,000个不同基因的一个气味受体基因大家族(占我们基因总数的3%),这些基因构成了相同数量的嗅觉受体类型,而这些受体位于嗅觉受体细胞内。每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每一种受体能探测到有限数量的气味物质。因此,嗅觉受体对某几种气味是高度特异性的。尽管气味受体只有约1000 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组合,从而形成大量的气味识别模式,这也是人类和动物能够辨别和记忆不同气味的基础。嗅觉系统工作时,嗅觉受体细胞会发出神经纤维信息到嗅小球,那里大约有2000 多个确定的微区嗅小球,嗅小球的数量大约是嗅觉受体细胞类型数量的两倍之多。嗅小球是很“专业化”的,携带同种受体的受体细胞聚集其神经纤维进入相同的嗅小球,即来自具有相同受体的细胞的信息会聚到同一嗅小球。随后嗅小球激活僧帽细胞的神经细胞。每种僧帽细胞只能由一个嗅小球激活,信息流的“特异性”也就因而保留。僧帽细胞然后将信号传输到大脑其他地方。结果,来自多种气味受体的信息整合成每种气味所具有的“特征性的模式”,使得我们可以自由地感受到识别的气味。[3]
相似回答